記者謝大強 特約記者吳彭保 通訊員陳創淼 王巨昌
曾經占道經營的馬路市場不再堵路堵心了,原來四處“打游擊”的流動攤販在便民生活點有了固定免費的攤位;小街小巷鋪上了水泥路、安裝了路燈,出行更平坦安全了;在社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溫暖故事不斷上演……
秀英區開展“雙創”工作一年來,一件件順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工程不斷推進。面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轄區居民切實感受到,“雙創”是改善生活環境,增進百姓福祉,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人們疑惑的眼神少了、遲疑的態度變了、觀望的姿態沒了,人們對“雙創”的肯定與贊譽,寫在了幸福的笑臉上。
以真心惠民生,以真心換民心。在“雙創”惠民理念的感召下,如今在秀英每一個社區,都是“雙創”的前線;每一位市民,都是“雙創”的主角。不論是市民還是游客,人人都是“雙創”的參與者、實踐者、受益者。
“雙創”為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添彩,成美麗鄉鎮建設的耀眼“明星”。
(圖片由秀英區委宣傳部提供)
聽民聲: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抓起
秀英區通過深入開展“雙創”工作,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抓起,從群眾還不滿意的地方改起,改善城鄉環境,提高民生發展水平,創造文明和諧生活,讓廣大群眾從創建中得到實惠、看到變化,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
院內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居民亂搭亂建,租給外來人員,還有不少居民飼養家禽,臭味撲鼻……這是海秀街道儲運小區整治之前的亂象。“以前老鼠、蚊子特別多,我們都不下來玩,因為沒場地還又臟又臭。”68歲的江韻華阿婆對以前小區的臟亂差印象深刻。
因環境衛生臟亂差嚴重,居民不斷投訴,媒體也屢屢曝光,但由于該小區長期無人管理,加之居民“等靠要”思想突出,缺乏自覺維護意識,儲運小區成為了名符其實的“三無”小區。去年7月底海口市“雙創”工作啟動后,秀英區將儲運小區被納入首批“三無”小區改造示范點。對小區環境衛生大整治,同時對小區亂搭的建筑全部拆除,再對小區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海秀街道工委書記孫副林表示,政府先后投入超過150萬元給小區新修道路、安裝路燈、修建籃球場、搭建停車棚、創建文化室等等,底改變了小區的面貌,使小區煥發新的生機。
“現在小區環境漂亮,空氣也好,一些新建的小區也比不上,我們真的很感謝政府。”江阿婆稱,如今她愛下樓散步了,平時就坐在樹下的休閑石椅與鄰居聊天,還可以到小區文化室看書學習,到了晚上小區里有廣場舞等文娛活動。“以前嫌小區亂,把自家房子租出去的居民,現在都搬回來居住了。”
一條既亂又臟的鄉村道路華麗轉身為繁華的商業步行街,長流鎮長康路在“雙創”中的巨變,讓群眾最真切的感受到“雙創”帶來的實惠。這也是秀英區在開展“雙創”工作中,直面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題”入手,傾聽民聲,迎難而上的結果。
長康路本是長流鎮美德村通往康安村委會的一條“村道”,因長流經濟發展,人流量急速巨增,“村道”兩旁的居民嗅到了商機,各自讓出部分自家土地擴大了路面,逐漸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街。但伴隨著繁華,臟亂差的環境也隨之而來:道路兩邊亂搭亂建,占道經營嚴重,高峰時段居民出行異常擁堵,加上道路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嚴重;排水設施陳舊,雨天積水嚴重,污水橫流;各種管線交織成“蜘蛛網”;街道立面、廣告招牌雜亂無章、缺乏美感……
秀英區把長康路列為首批小街小巷改造示范點,于去年底順利完成長康路的升級改造。改造好的長康路建筑立面翻新了、店鋪招牌統一了、道路寬敞了、沒有占道經營了、商家更自覺維護環境衛生了,長康路通過“雙創”得以鳳凰涅槃,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解民憂:解決困難群眾長遠生計
秀英區堅持把“雙創”工作當成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打造,把民生小事當作“雙創”大事抓緊抓實,同時也贏得越來越多的群眾對“雙創”工作的理解和參與支持。
海口港社區港西小區居民許國盛,靠著一輛小三輪、一罐煤氣、幾張小桌的小吃攤,養活了一家子人。海口開展“雙創”工作后,城管、街道辦等部門加大了對占道經營的打擊力度,為配合“雙創”工作,他自覺關掉擺了21年的小攤轉產。網友將他的情況反映到網上后,去年11月22日中午,秀英區委書記張霽帶領多部門負責人,冒雨上門看望慰問許國盛并送上5000元救助金。根據其家庭收入實際情況,區民政部門將其列為困難戶,給予必要救助;為解決他家長遠生計,安排在港豐市場改造升級后,由區商務部門協調一個攤位,幫助解決經營問題。
秀英區委、區政府通過此事舉一反三,專門研究幫助解決原占道經營群眾轉產就業、生活困難等問題。在全區排查一些原來的流動攤、占道經營者,對生活確實困難的,要求符合低保條件的納入低保或給予臨時救助;今后農貿市場改造和疏導點建設完成后,優先解決這部分群體的攤位設置和就業問題;同時多開發一些公益性崗位,優先解決這部分群體就業。
7月13日下午,正在升級改造的港豐市場東側,臨時設置了一處便民生活點,不僅有一排水果攤,還有擦鞋、修鞋攤。正在擦鞋的婦女王淑琴說,她原來靠在市場周邊挑著擔子流動販菜,因擔心城管查處,不僅提心吊膽,收入也不穩定,晴天暴曬,遇上下雨天就沒有生意。“雙創”開始后,她再也不能占道“打游擊”了。就在王淑琴為家庭生計發愁時,她接到了街道辦的電話,問她是否愿意到便民生活點從事擦鞋、修鞋工作。“不收一分錢的租金,攤點都設置好了,不怕風吹日曬,我當然愿意了。”王淑琴說,現一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比當初占道“打游擊”收入提高了一倍。
順民意:讓群眾生活更便捷舒心
社區是服務群眾的前沿窗口。日前,記者深入秀英城鄉社區看到,接待群眾辦事的便民服務大廳更寬敞了;居民在社區家門口就能圖書閱讀、健身;未成年人在社區可以學習輔導,還可免費接受心理疏導和咨詢……這些便民舒心的舉措,都是秀英區開展“雙創”后切實給群眾帶來的新實惠。
海榆西社區原在業里村租房辦公,雖上下二層,但加起來不到70平方米,尤其是設在一樓的便民服務大廳,也是二樓通道,有時來辦事的群眾較多,擠得都轉不過身。為達到國家社區標準和“雙創”要求,該社區于去年6月開始進行升級改造,并于同年11月底投入使用。升級改造后的社區場地面積達到了386平方米。二樓的便民服務大廳設有網格服務、民政服務、社保服務等9個窗口,顯得非常寬敞。該層還設有獨立未成年人活動室、志愿者服務站;三樓則是可容納六七十人的道德講堂、圖書閱覽室和黨員之家及辦公室。
前來民政窗口辦事的社區居民王女士說,“現在來社區辦事感覺很舒心,辦事很方便。”她稱許多居民像她一樣,平時只要有空,就喜歡來社區閱覽室看書。
老人都貪戀自己的“窩”,在家門口享受養老服務是許多老人的愿望和期盼。在西秀鎮福永村,一棟2層的小樓白墻藍磚,加上獨特的檐廊,相比周邊的民房,更加漂亮與新潮。這是福永村新落成的老人日間照料中心,面積300多平方米的老人日間照料中心按照規劃設置,既有閱覽室、文體活動室、醫務室,還有電視、健身器材等。據介紹,該中心投入使用后,身處農村的老人也能享受到護理員、社工、志愿者的貼心服務,滿足在家門口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海玻路因緊靠海玻市場,原來因占道經營嚴重,加上車輛亂停放,這條400多米的道路擁堵異常。7月15日,記者行走這條路,見經改造的該路面變身成“15分鐘便民生活一條街”,在入口的一面墻壁處張貼著顯眼的便民服務示意圖,市民按圖索驥就可找到所需要的服務。這條便民街統一店鋪招牌,沿路開設有餐飲店、老爸茶店、雜貨便利店、藥店、電器維修、理發、社區衛生服務站、學校等,沿街59家商鋪服務含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業態非常豐富。
在兩棟居民樓中間的空地上,設置為擦鞋、修鞋、修傘服務點。此處統一設置了臺桌、用低矮的圍欄分隔開,共8個攤點,中間整齊地擺放著盆花。據秀英街道辦副主任林小瑜介紹,這些攤點優先安排轄區殘疾人、困難戶、原流動攤販免費經營。湖北籍外來婦女鄒弟意原為流動攤販,如今她不用花一分租金在此處擦鞋,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現在不用日曬雨淋,有了固定的攤位,再也不用與城管‘躲貓貓’了。”她高興地說,“雙創”連她一個外來人員也跟著沾光受益。
(海口網7月20日訊)
?
?
相關鏈接:
訪海口秀英區委書記張霽:砥礪前行 打贏"雙創"攻堅戰?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