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王斌
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畢業生暫不就業
“網紅”成一些大學生最向往的職業
專家稱“不就業”在家啃老并不可取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65萬人,較2014年的727萬人、2015年的749萬人繼續攀增,再創新高。在“史上最難就業季”,52%的95后大學畢業生選擇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奮戰到底,但讓人頗為意外的是,有48%的95后走上了“不就業”的道路!這一數據,來自近日QQ瀏覽器發布的關于2016年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的大數據報告。該報告的名字也值得玩味——《95后迷之就業觀》,報告顯示,高校畢業生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就業觀念與渠道,選擇“不就業”學生的畢業去向可謂五花八門:學習深造、創業、間隔年、當網紅上直播、回家結婚生子……
連日來,記者在采訪95后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時發現,面對最難就業季,部分95后帶著“不差錢”“不將就”“不在乎”的態度,走上了“不就業”的道路。
A “不差錢”
公務員入選不喜歡職業
“網紅”成為最向往職業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擇業觀——70后追求穩定,喜歡捧“鐵飯碗”;80后奉行實用主義,看重職業發展;而95后不在乎身份,更看重興趣。
根據《QQ瀏覽器大數據:誰都無法代表95后》中的數據顯示,服務員、行政文員、公務員成為95后最不喜歡的三大職業。在這些小鮮肉看來,公務員、國企員工等所謂的“鐵飯碗”是父母一輩的選擇,對自己來說,不太在乎崗位身份的“象征意義”,更多人愿意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一門職業。而作為跟隨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95后非常敢于嘗試由互聯網所催生的各種新鮮職業。在如今人人都能當主播的年代,95后都盼著能夠拿起手機當“網紅”。報告顯示,在95后最向往的新興職業排行榜上,54%的受訪者渴望當“網紅”,排在其后的是配音員、化妝師、Coser(專業角色扮演者)、游戲測評師等職業。
今年畢業于長沙某大學的王楠說,身邊有很多同學都在映客做網絡直播。她笑稱,感覺身邊好多“網紅”。“好玩,又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做得好還能得到一定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畢業于長沙某大學日語專業的孫亞亞,不顧父母反對,在長沙一所幼兒園當起了一名自然教育老師。“這就是我喜歡并且想要去做的事情!不論錢多錢少,我享受和自然、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體會到人生意義上的滿足。”孫亞亞堅定地說。
B “不將就”
不愿聽家人安排找工作
渴望通過努力自己創業
比起上一代人,部分95后不愿意盲目聽從家人的安排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愿意將就未來的就業方向,渴望靠著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地。大數據顯示,在“不就業”的95后中,超過15%向往創業,自主創業已成為他們奔“錢”程的新途徑,而將近一半95后將創業目光鎖定海淘、O2O、自媒體等新興互聯網創業項目。
今年大學畢業的賀兵被學弟學妹們親切地稱為“吧主”,因為他在母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創建了一個大學生二手交易平臺——青春煥吧。“我身邊有不少朋友在畢業后都選擇了創業,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了新潮。”賀兵說,他從大二開始關注畢業季二手市場,并在那時候小賺了一筆,但他認為這沒有技術含量,像一個“收破爛”的。于是,他運用互聯網思維,專注二手數碼產品的回收,創建了“青春煥吧”。
今年6月,剛大學畢業的95后羅怡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此前的3個月,羅怡一直在反復思考,自己畢業后,是就業還是創業?在枯燥的實習生活中,她發現自己不適合辦公室生活,于是毅然決定走上創業的道路。
C “不在乎”
畢業后投身公益行動
用“間隔年”感悟人生
調查顯示,在“不就業”的95后中,除學習深造、創業、新興職業外,“間隔年”也成功躋身95后最愛的畢業去向排行榜,并且達到4.8%的比例。
“間隔年”是指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以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國外,特別是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間隔年”已發展得比較成熟。在中國,近年來也逐漸興起。
大數據報告顯示,這些“不在乎”工作的95后更希望投身到國際化的支教、環保義工、醫療義工等公益行動中。今年從長沙一大學畢業的皮凱靈,選擇的“間隔年”是投身環保,關注湖南飲用水源地飲水安全問題。畢業后,他加入湖南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綠色瀟湘”,穿梭于湖南各市州的飲用水源地做深度調研、訪談、污染源排查。
今年從湖南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畢業的羅奇就表示,他需要用一個“間隔年”來不斷沉思,找到人生的方向。“我不想像大多數人那樣,按部就班地找工作、結婚、生子,而是希望自己通過不斷的嘗試去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今年9月,他將通過自己暑期的工作所得和眾籌得到的資金,在貴州邁出自己“間隔年”的第一步。一年的時間,他準備做一個中國“阿甘”,帶上自己所有的迷茫,環跑中國。
專家觀點
“慢就業”在情理之中
“不就業”卻并不可取
不可否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一直影響著大部分人的畢業選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另辟蹊徑。畢業“不就業”,成為了部分95后大學畢業生的選擇。
對此,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陳京軍老師表示,以前的大學生追求高工資,畢業后盲目投入到求職中,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更看中前途而不是“錢途”,這是一種好的趨勢。近幾年大學生畢業后出現“慢就業”的現象,這在情理之中,有好處也有壞處,他們可能因此獲得一個更好的平臺,不過也有可能被現實打擊失去正能量。但無論怎樣,是就業還是“不就業”,踏實的心理狀態,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職業規劃,都是在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最強的武器,學生在校時應有意識地往這方面提升自己!
一位就業指導專家表示,95后是比較有個性的一代。畢業后不急于就業,給自己留一段思考沉淀的時間,“慢”一點并非不可。但是,如果以“慢就業”為借口,最終不就業,逃避社會競爭、長期在家啃老則不可取。
網友微評
@伽藍寺深:他們以為“網紅”不勞而獲。但根據已經曝光的資料顯示,“網紅”首先要有入門門檻,通常是貌和才,競爭很激烈。而且進去后會發現其實一樣有惡性競爭乃至潛規則。
@我叫瓶瓶:我1995年生的,下半年就大四了。找工作這種事情,急也沒有用,不如先提高點自身素養,把技能填滿。
@新釀的陳年老酒:我現在在找工作。說不著急是不想讓身邊的人跟著我著急,其實自己挺急的。對于“網紅”,完全不想。
@逯紅塵:大學畢業及時走上社會是人生的歷練,不能因工作不體面而選擇逃避。不管家庭和父母多么富有,培養一位勇于承擔自我責任、及早獨立于社會的年輕人才是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成功。年輕人不應該逃避和推脫自己的社會責任。
(記者 徐媛 實習生 項靜)
?
?
?
相關鏈接:
一圖教你看懂大學生就業趨勢 綠牌紅牌專業一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