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杰 張甜 特約記者劉偉 通訊員冼欣欣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一座城市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一生的選擇。
“現在老了,但更愿意出門了,有事沒事就是喜歡出來走走看看。”龍華區西門外社區是73歲老人姚錦漢生長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路還是那條路,街還是那片街,“但環境更好了,生活更方便了,感覺更幸福了” 。
始建于清朝的關帝廟、大將軍故居;海口第一家影劇院“幻真戲院”、第一家婦產醫院“育嬰堂”……龍華區,作為海口的中心城區和老城區,有著太多的百年老街、歷史印記。
把老街的歷史文脈留存下來,把現代的方便快捷融合進去。去年,龍華區對轄區168條小街小巷進行升級改造,安裝路燈1133盞,投入施工人員2000多人,投入資金1億元多元,圓滿完成既定任務,園內里和居仁坊社區等幾個社區背街小巷升級改造已成為全市背街小巷升級改造的示范點。今年,龍華區計劃再投入資金約4.7億元,繼續對轄區550條背街小巷進行升級改造。
從“重面子”到“注里子”,從主街的“華麗”到小巷的“實惠”,龍華的老街正乘著“雙創”的東風破繭成蝶煥新顏。
面貌之變——老街新韻 公園新景
青石磚路面、古銅色門燈、掛在矮墻上的綠植、隨處點綴的鮮花以及悠揚的輕音樂、傳統的宣傳畫……居仁坊社區的15條胡同小巷里寫滿了鄉愁和老海口的美。
居仁坊,古海口政商薈萃之地。坊內古跡遺存眾多, 和古跡相輔相成的是15條老街和留存了上百年的民居。“我們這里的常住人口大多數都是居住著三代以上傳襲下來的老房子,居民們對老街有著割舍不掉的感情。”居仁坊社區居委會主任謝榮花說。
老街不能拆、老海口的文化符號不能丟。但坑洼的路面、橫流的污水和漆黑的巷子卻與“雙創”要求格格不入。“量體裁衣,修舊如舊”,在這個理念的引領下,居仁坊的路燈點亮了、道路鋪平了,雕塑、盆花、古詩壁畫也隨處可見。“再造”后的老街不僅功能齊全,而且處處顯示著它的獨特韻味。
在“雙創”中蝶變的除了街巷,還有風景。
“愚公移山”、“鑿壁借光”、“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這幾個經典歷史故事以雕塑的形象詮釋,不僅給人以更直觀的視覺感受,也提升了景觀品位。這個月,東西湖北岸又增添了一些人文雕塑,賦予了湖畔更加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海口八景”中,“平湖雙月”是一處讓人癡迷的風景。
占道經營問題突出,環境臟亂,亂搭亂建……曾幾何時,東西湖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必須改”,去年國慶期間,龍華區啟動東西湖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專門聘請了清華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東西湖現場調研,最終確定了具體的改造方案。作為龍華區“雙創”工作重點打造的示范點項目之一,秉著還湖于民的設計理念,改造工程提升了周邊整體業態,以連接闖海文化區及騎樓歷史文化街區,形成了海口的城市文化軸。約400米的環湖濱水步道建成,構建人車分流的濱湖開放空間,并原地重新打造了濱湖開放的、有秩序的花梨木文化街以及景觀照明設施。
湖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今,東西湖已經實現華麗蛻變:歷史的厚實,市井的繁華,椰城的雙眼, “平湖雙月”的美景重新現在市民游客眼前。
生活之變——點滴用心 便民利民
“15分鐘便民生活圈”——“雙創”便民利民的具體體現。“不求大、求實用,不求多、求適當,不求路段,求便民。”龍華區以立足現有街道改造升級為主,新建為輔,集思廣益,問需于民,著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使居民們能夠實現步行15分鐘內,完成生活瑣事、享受便捷服務。
今年5月5日一大早,62歲的張連慶就忙活著“搬家”。12年前,他帶著全家從黑龍江來到海口,一直在龍昆上社區修鞋。“雙創”之前他是擺路邊攤,“真是想不到,現在可以修鞋也可以進店鋪,將來生意一定會越做越好。” 張連慶對未來滿懷期待。
張連慶的新鋪面是龍華區大同街道龍昆上村“15分鐘便民生活圈”111間店鋪中的一間。全長165米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前身,是位于義龍橫路的便民疏導點,共設置59間簡陋臨時鐵皮棚和19間固定鋪面,原先,店鋪招牌雜亂無章,門前道路坑洼,環境臟亂差。龍華區大同街道工委書記鄭紀玲說,為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龍華區不僅加強了公共道路建設和立面美化,去年底完成的背街小巷改造,完善了道路的基礎設施,還整體翻新了原有鋪面外觀和內部設施,建成了統一美觀的外立面。
誰能進入“15分鐘便民生活圈”?群眾說了算。龍華區西門外“15分鐘便民生活圈”通過組織市民評審團、明確便民生活圈商鋪資格認定標準,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要想進入西門外“15分鐘便民生活圈”,要經過社區居民代表組成的市民評審團現場檢查評分,在“門前三包”、“病媒生物防制”等方面達到合格標準才能發放資格證。
龍華區負責人表示,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最重要的是要問需于民,龍華除了以調查問卷征求廣大居民的意見外,還制定完善了準入和退出機制,真正為居民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滿意的服務。截至目前,龍華區已經成功打造了11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還有25個正在加緊規劃建設。
小區之變——鄰里同心 美化家園
“叮鈴鈴、叮鈴鈴……”,伴隨著一陣悅耳清脆的銅鈴聲,環衛工人陳春姑駕駛著藍白相間的電動環衛車行駛在國貿大院里。聽到鈴聲,周大姐拎著一袋垃圾放入環衛車內:“很方便,現在丟垃圾再也不用走遠路了。”環衛工人陳春姑介紹,現在推行“搖鈴收垃圾”在方便了居民的同時,也使自己的工作輕松了不少。
國貿大院里常住居民有1500多戶,小區17個,幾乎都是“三無”小區。推行“搖鈴收垃圾”國貿大院“雙創”工作的其中一項舉措。此外,這里還建立起了樓棟黨支部,志愿者服務隊等,通過鄰里之間的共同協作,國貿大院的“四害”消殺到位、環境干凈整潔、小區秩序井然,1500多戶居民其樂融融。
“雙創”的春風還吹到了都市中的“鄉村”。
在一棟棟高樓大廈的中間,在一條條寬闊馬路的盡頭,一片別有洞天的區域隱藏其中。古樹、宗祠、庭院、原住民,都市中的城中村以其獨特的“氣質”記錄著城市的歷史。
2007年8月份之前,這片本地人口4000人的城中村叫濱濂村,之后,這里由村莊變為居委會,村民們也變成了城市居民。“雖然身份變了,但是凝聚力沒有變。” 濱濂北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和忠說,在鄰里之間的配合之下,濱濂北社區打了一場場漂亮仗。“我們經過幾次搬家式的清掃,每次都清理出垃圾幾十車。”清掃過后,不僅背街小巷變干凈了,居民家家戶戶的庭院也煥然一新。此外,濱濂社區還設置了房東微信群和樓棟評比制,每棟樓都掛上了衛生公布牌,樓棟長照片、電話、門牌號都進行了公示。“連續三周優秀的樓棟,將得到獎勵,不達標的樓棟將監督其整改,拒不整改的將被列入‘黑名單’,暫停其出租經營。” 吳和忠說。
“我們以‘同心’為主題的升級改造建設正在進行。我們的4個同心廣場已經建成,同心庭院正在建設當中。” 吳和忠描述著這個城市鄉村的美好。
(海口網7月21日訊)
?
?
相關鏈接:
孫新陽:苦干實干抓落實 推動“雙創”再上新臺階
六十余名在臺鄉親回瓊省親參訪 盛贊海口因“雙創”蝶變
“把海口‘雙創’經驗帶回去”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代表團考察海口
心中裝群眾 嚴律化春風
——海口龍華區檢察院開展執法為民、助力“雙創”紀實
海口瓊山區城管局:九大方面下重力匯結“雙創”成效
京環:以“首都標準首善要求”助推海口“雙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