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針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戰略,并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形成了“三去一降一補”這一具有重大指導性、前瞻性、針對性的經濟工作部署。針對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對改革提出新要求。目前,隨著五大任務的持續推進,改革成效已經開始顯現,我們必須把握好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壓力為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
我們該如何客觀地看待成績與難點?如何更好地推進完成五大任務?人民網記者通過專家座談、基層調研等形式,選擇五大領域、七個地市以及多家企業進行深度采訪,并就各地取得的經驗、成績進行了全面梳理。從今天起,本網將推出“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列報道”,全面反映各行各地貫徹落實、精準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探索實踐,以期為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陜西,銅川。
“去年9月23日,我們煤礦最后一個下井日,我和昔日的幾位工友在礦井口拍了一張合影作為留念。”陜西煤業化工集團銅川礦業公司的礦工老蔡說,“當時,一起工作的老員工已淚流滿面,我也在反復問自己,難道這個井我不會再下了嗎?”
河北,唐山。
“我1989年從技校畢業后,在唐山一家國有鋼鐵企業工作10年后,5年前來到了這家民營鋼企。如果這家鋼鐵廠關閉了,我20多年來謀生的本領是不是就被全盤否定了?那我還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嗎?”唐山一家民企鋼廠的職工老谷說。
兩座城市,兩家企業,兩位員工,看似毫無交集,卻因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他們的命運將緊密聯系。他們的經歷,正是我國煤炭鋼鐵行業陷入困境的一個縮影。
疏解過剩產能這是中國經濟必須跨過的坎、必須闖過的關。今天不以“壯士斷腕”的改革促發展,錯過了寶貴的“窗口期”,明天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半年至今,“去產能”究竟成效如何?實踐過程中哪些難點仍需攻克?政府和企業還要在哪些領域有更大作為?人民網記者就此進行了調研采訪。
市場供需嚴重失衡 去產能迫在眉睫
“去產能”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首當其沖的就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煤炭與鋼鐵行業。
在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看來,制約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結構老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如何創造新供給,引導新需求,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鋼鐵需求不斷放緩。2015年,隨著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煤炭鋼鐵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產能嚴重過剩,制約了行業發展。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3.6萬億元,累計新增產能30億噸。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而2015年全國煤炭消費量在40億噸左右,同比下降3.7%,過剩產能超過了17億噸。
2015年,環渤海動力煤指數由年初的525元/噸降至年底的375元/噸,降幅達28.6%。伴隨煤炭價格的“斷崖式下跌”,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440.8億元,同比下降65%,行業虧損面達到90%以上。
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粗鋼產能約為12億噸,按照2015年產量測算產能利用率不足67%。而鋼材價格也在持續下跌,2015年,會員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為50.5%,虧損企業產量占會員企業鋼產量的46.91%。
煤炭行業的人士說,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鋼鐵行業的人士也說,鋼材賣出了白菜價。
痛定思痛,當斷則斷。
2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從2016年開始,在近年來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基礎上,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
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從今年起3至5年內,將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產能的技術改造項目和產能核增項目。
至此,位列2016年經濟工作之首的去產能大幕正式拉開。
4月13日,國家發改委透露,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正在陸續印發。5月18日,財政部公布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對于1000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如何使用問題進行了明確,去產能最后一個配套文件終于下發。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財稅、金融、職工安置、國土、環保、質量、安全、獎補資金等8個配套文件就全部下發完成,速度之快讓人矚目,彰顯國家對去產能的高度重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