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入股、園區務工……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采摘園已經帶動50戶貧困戶脫貧。“之前上班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現在眼光變得更長遠,把工作當事業,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對于未來,王國強表示,將繼續做好農業觀光,讓游客愉快休閑娛樂。
異地搬遷村民:期待家人回鄉工作的想法“過去想都不敢想”
王檢秀接受采訪。新華網記者劉瓊攝
于都縣段屋鎮楓樹村牛碾污小組村民王檢秀去年從深山異地搬遷到縣城思源社區。她說,以前住在山里的土坯房,一下雨的話,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現在,住房有100多平、現代化家電齊備。“以前做夢也沒想到,”王檢秀臉上寫滿了幸福。
王檢秀說,家里之前只能靠老公在外務工的低薄收入。異地搬遷后,她自己在附近針織廠工作,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貼補家用。說話間,她拿出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一疊帽子。孩子放暑假,廠里的活她還可以拿到家里來做,既有了收入,還能照顧孩子。
對于未來,王檢秀最希望老公能回家鄉工作,一家人團圓,而這個樸素的想法“過去想都不敢想”。
退伍老兵:真正貧困的人得到了政府幫助
曾廣洪接受采訪。新華網記者劉瓊攝
于都貢江鎮紅峰村經過前期摸底調查,為10位無房戶提供了保障房。68歲的孤寡老人曾廣洪就是其中一位。因為體弱多病,曾廣洪一度生活困難。
當記者問曾廣洪,滿不滿意現在的生活時,老人潸然淚下,哽咽難言。老人說,“都不知道該怎么感謝。沒想到能夠住上這樣的好房子,家具置好,連電風扇、電飯鍋都配備齊全,心里很滿足。”
對于村里開展的精準扶貧,曾廣洪老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貧困的人口得到了政府幫助”。
從天天吃稀飯到天天有魚有肉,從農副產品圩上賣到“上了網”,從外出打工到回鄉創業,從住土坯房到住上漂亮寬敞的樓房,這些百姓的生活變遷正是江西贛州脫貧攻堅戰的縮影。
《經濟日報》原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曾經重走長征路,他說,“第一次來贛州,沒有柏油馬路。30年過去我不認識贛州了。我的頭發白了,贛州卻變得更年輕,唯一不變的是紅土地的人們對黨的忠誠、對紅軍的熱愛。”
百歲老紅軍王承登的兒子王建國告訴記者,父親在長征途中和戰友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解決溫飽問題,讓全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衣穿、有飯吃、有田種。80多年前,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解放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紅土地上的贛南兒女繼承父輩遺志,在奔小康的路上繼續長征。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紅軍后代華水林:國家幫我脫貧 我有義務帶領鄉親致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