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徐匯區的八萬人體育場是上海的地標性建筑之一,如今,這座建成于1997年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正在進行一次更加回歸體育的“轉身”——由于歷史原因,八萬人體育場進駐了不少商鋪和餐館,上海下決心讓體育設施“退租還體”。記者獲悉,八萬人體育場已經開始了15個違章點的拆除工作,同時啟動了“徐家匯體育公園”的整體規劃。整治后,將在這里建設一座功能齊全的體育公園,讓八萬人體育場真正成為市民休閑運動的開放式公共場所。
“上海寸土寸金,很多時候不得不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如何讓市民更方便地參與體育,讓體育成為公眾的生活方式,我們放開視野、大膽嘗試,一方面聚焦存量,統籌體制內外的資源,提高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能力,釋放存量資源的活力;另一方面挖掘增量,千方百計擠出盡可能多的公共空間用于體育功能。”上海市體育局局長黃永平告訴記者,正在進行的“退租還體”就是聚焦存量的措施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體育場館應該姓“體”,要求進一步清理并規范體育場館使用,加大公益性開放力度,提升場館使用效率。
2015年初發布的上海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上海共有體育場地38505個,場地面積4155萬平方米,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5.94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72平方米。根據《上海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2012—2020)》,到2020年上海將新建體育場地面積2000多萬平方米,其中70%用于全民健身。
在黃永平看來,場館建設是一方面,更要堅持建管結合,公益惠民。2015年,上海市體育局在直屬8個場館中試行公益性開放補貼,場館每天利用1/4時間,以1/4的價格實施公益性(低價)對外開放,由市級財政給予相應補助,當年受益市民達75.67萬人次。
體衛結合,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是上海推動“體育惠民”的一大特點。據悉,上海已推廣慢病運動干預“1+1+2”的社區工作團隊模式,即1名社區醫生+1名自我管理小組組長+兩名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年有超過5000名糖尿病、高血壓、頸椎病等慢性病患者通過綜合防治的方法,接受科學健身指導,以運動的方式緩解病癥、促進自身健康管理,體育正逐漸成為市民的日常生活習慣。(記者顏維琦 曹繼軍)
?
?
相關鏈接:
上海自貿區將滿三周年 自由貿易賬戶融資超5600億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