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棵桑樹在風中舞動著枝葉,一幢幢民房掩映在盎然的綠意中。在蠶房里,“沙沙沙”的聲響此起彼伏,一個個白白胖胖的蠶寶寶正吃著桑葉。旁邊的繭棚,已經掛滿了銀色的蠶繭,這是儋州市木棠鎮薛宅村桑蠶產業展現出來的新風景。
薛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薛鳳駒介紹,在加快推動精準扶貧的進程中,該村除了種桑養蠶讓村民受益,還發動大家種植三角梅、養羊和養殖綠殼蛋雞等,現在村民們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
致富不忘家鄉回村創業
薛鳳駒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薛鳳駒1972年出生,1998年從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植保專業畢業后,先后在廣東省深圳市、浙江省溫州市等地闖蕩了15年。后來,他自辦染坊、鈕扣等企業,每年實現純利潤30余萬元。
樹高千尺不忘根。2001年,薛鳳駒回薛宅村探親,發現村里仍然不通電,一到晚上,鄉親們還守著煤油燈過日子。見此情景,他挨家挨戶發動村民參與接通電源工作,當年12月,這個村第一次迎來了電燈。“還是電燈好,再也不用費勁地添油挑燈芯了。”村里的許多老年人感慨地說。
此后,盡管薛鳳駒繼續在外打拼,但家鄉始終是他永難割舍的牽掛。2010年,他做通妻兒思想工作,毅然返鄉創業。2013年,薛鳳駒當選為薛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第二年,在上級部門支持下,他帶領村民修通了1300多米的環村路。
路通財通。薛鳳駒在引導村民們發展特色種養業前,先作出示范,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今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他再次當選連任,發揮在大學所學的植保專業優勢,帶領大家多種經營。
發展特色產業帶村民脫貧
一條條供水管網縱橫貫通,一盆盆三角梅按隊列擺放。薛宅村村民薛良杰邊侍弄著三角梅邊說:“盡管在上次強降雨中,我的三角梅被淹,但很快就恢復了生產。”他透露,每盆三角梅按賣5元計算,一茬三角梅至少可以掙到4萬元。
今年52歲的薛良杰,全家7口人,前些年他在外打零工,家里經常入不敷出。今年初,木棠鎮政府和村“兩委”等協調引進了海南鐵漢生態農業公司,發動大家種植三角梅,由公司包投資、包技術、包回收。薛良杰一鼓作氣種了8畝。
像薛良杰這樣,由貧困戶成為特色產業大戶的,在薛宅村不在少數。薛鳳駒介紹,薛宅村共有600多戶、3000多人,其中有202戶貧困戶、貧困人口1000多人。
“在這樣的人口大村,實施精準扶貧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因戶而制宜。”薛鳳駒說,因此全村興起了多個特色產業:種桑120畝,種植南藥285畝,種植三角梅20多畝,養殖種蛇100多條、種羊100多只、綠殼蛋雞近2萬只。“現在還只是開了個頭,村里的特色產業正朝著規模經濟方向拓展。”
木棠鎮黨委書記吳啟養表示,下一步該鎮著力于“旅游+農業”,將薛宅村打造成富有北部灣火山巖文化的美麗鄉村,從而對全鎮農村發揮帶動和輻射效應。?
?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育產業、促脫貧:周灣村的精準扶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