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一個雅俗共賞的節日,登高望遠,懷鄉思人自然是世俗之間的人之常情,登高賦詩,賞花飲酒卻也是文人雅士最愛的活動。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陽節。歷代文人雅士,都愛在重陽那天登高望遠、賦詩抒懷。
大詩人杜甫在他的《九日》詩中寫道:“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可以想見詩人的雅興來自天高氣爽、層林盡染的重陽。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簡》詩:“摘到菊花攜得酒,繞村騎馬思悠悠,下洼田地平如掌,何處登高望梓州”。透過這些句子飽含的情緒,穿越這些文字的內在節奏,我們仿佛聽到“的篤的篤”的馬蹄聲,仿佛看到騎在馬上的白居易舉目遠眺、情滿胸腔,眼里深蘊著思鄉的熱切。再看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讀來很有點傷感離愁的味道,抒情氣氛的濃烈,讓我們一下子切入詩人內心世界,難怪這首樸實而又情意綿長、扣人心弦的詩作千古傳頌……重陽登高的習俗,可以說是充滿了文化意蘊。
菊花和梅、蘭、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四君子”,重陽節賞菊,是士大夫階層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遺風。
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正是欣賞的好時節。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賞菊這樣一件雅事,自然離不開賦詩,從漢賦、唐詩,以及宋代的小令詞作,都留下了不少有關重陽賞菊的描繪。賞菊佩茱萸,其寓意作用殊途同歸,都在于娛樂之中求取吉祥和康寧之意。“當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生動的記述。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一首“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詠菊詩,更是豪情萬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