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左右,位于山西朔州山陰縣境內的一段明長城發生倒塌,其標志性建筑“月亮門”遭到損毀。朔州市文化局文物科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仍在調查中,長城專家稱倒塌本可以避免。截至目前,官方尚未有調查結果。
事件
廣武明長城著名景觀“月亮門”倒塌
根據游客現場拍到的照片顯示,一處原為拱形的磚墻建筑發生倒塌,只留下一段立柱。因為形似,此處景觀被游客稱為“月亮門”。據了解,該景觀原為山陰縣廣武明長城上的一座敵樓,由于自然侵蝕,敵樓只剩下一段拱形形體。6日下午,在倒塌現場的崔先生對北青報記者稱,事發后在坍塌的地方圍了條警戒線,現場還有聞訊的游客前往拍照。
根據朔州市政府官方網站介紹,廣武明長城系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筑,屬內長城,全長約20公里(從新廣武到西安峪),土墻尚存13公里,剩余部分為殘跡。長城敵樓密集,軍事防御體系完備,且保存完好,極具軍事科學研究和旅游觀賞價值。
而長城所在地的舊廣武城是山陰縣的一個鄉,于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青報記者電話聯系了朔州市文化局文物科,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表示官方正在進行調查。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猜測是由于自然原因如風力作用下倒塌,具體情況要等調查結果。
保護
山陰縣曾對長城保護項目進行招商
據當地一位居民張先生介紹,事發長城是土坯磚,雖然保存很完整,但破損也是日趨嚴重。對于此次倒塌原因,他稱“一是氣候,我們那兒風沙大,夏天多暴雨;二是當地人的確也有破壞的情況。”對于該處景觀的游覽情況,他稱看到的游客較少,“雖然朔州市政府和忻州市政府都主張開發旅游,但感覺喊了好幾年,也沒啥大動靜,我個人感覺去的外地游客很少。”
北青報記者在朔州市政府官網上看到,2013年,山陰縣旅游局曾對廣武旅游綜合開發項目進行招商,其中一項內容為古長城觀光區新建和修復項目。項目包括“復原修葺明長城及烽火臺;新修登長城步行道和雕塑等。”該項目投資估算35億元。
據當地媒體報道,在今年8月4日,山西省文物局局長王建武一行曾到朔城區和山陰縣調研長城保護工作。王建武一行實地察看了朔城區利民鎮明長城遺址和廣武長城等,了解了每處長城保護單位的保護狀況、管理情況以及維修情況,并提出了相應的管護要求。
張先生認為,“或許不開發就是最好的保護吧,開發就意味著破壞,而且我感覺長城也比較脆弱了,沒有太多能力接待大量游客。”
專家
構建長城保護員隊伍進行專業培訓
北青報記者聯系了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董耀會,董耀會表示此前曾多次去“月亮門”考察,上一次去是在五、六年前,“當時去看到的就是剩的一小面墻,倒也沒看到有磚墻脫落的情況。”
對于如何抵抗自然侵蝕而對長城加以保護,董耀會表示,“這次倒塌可能是時間長了基礎不穩定,經常水土流失,這種情況就需要加固基礎。如果上面有裂縫要去填補,其實這些都能處理,也能避免。應該要實時觀察和監控,什么時候看到有危險,要及時修復。”
董耀會建議要加強長城保護員隊伍建設,“現在整個長城都是,防止倒塌要進行及時監控,及時處理。這也就需要政府應該協調構建保護員隊伍,進行專業培訓,及時監控。”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在長城沿線設有3000多名長城保護員守護長城,覆蓋長城沿線15個省。
?
?
相關鏈接:
國家文物局:“抹平”措施影響長城古貌 后續監管缺位需加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