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海口青年志愿者在海口西海岸清理垃圾。張俊其攝
記者陳薔伊
志愿者陳文強到海口演豐鎮敬老院慰問,怕老人家牙齒不好,特地買了軟糖,老人們很開心。臨別時,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拉著陳文強的手輕聲說:“阿儂,你來阿婆很高興,但是阿婆吃不了糖,阿婆有糖尿病。”
陳文強愣住了。懷著“給愛心找到正確出口”愿望,陳文強與伙伴們創建了海口第一個“點單上菜”志愿服務品牌。
如今,每50個海口市民中,就有8名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分類越發精準。
“公益海口”平臺顯示,目前海口注冊志愿者有25萬人,占建成區人口比例16%,遠超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法律援助、社區服務等各類注冊志愿者團隊3000多支,志愿服務總時長超過600萬小時。
究竟是什么動因,讓海口市民對成為志愿者爭先恐后?
“雙創”為愛心找到出口
在海口邦墩居委會,有一位特殊的“清潔工”每天清晨5時30分開始,持續掃地兩小時,四年如一日。這位“清潔工”是海口市社科聯主席詹長智,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帶動周邊市民。
詹長智的行為,之前很多人不理解。去年7月31日,海口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詹長智沒想到,“雙創”激活了志愿服務這一池春水,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每一個海口市民。
“從前有很多人無法理解我的工作,‘雙創’后讓志愿服務習慣形成,身邊很多鄰居和親朋好友都主動要求加入志愿服務。”詹長智說,“雙創”帶來的最大變化,既有干凈、美麗的城市“容顏”的直觀感受,更有“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城市愛心帶來的溫暖,志愿服務意識在增強,文明習慣在養成。
順手撿個煙頭,過馬路時攙扶老人,給游客指路,給貧困兒童捐衣,這樣的小事,每天都在海口發生。
國慶假期,志愿者徐振偉在海口美蘭機場忙得不亦樂乎。他的“紅馬甲”小腰包里,簽字筆、便箋紙、針線包等一應俱全,除了給旅客指路,還能提供一些不時之需。
同樣忙碌的,還有一家瓊菜系餐廳的老板曾令漢。每到周末和節假日,他就會站在車多人多的十字路口,勸導文明出行。
在海口,不乏徐振偉、曾令漢這樣的志愿者。每逢洪澇、臺風,數支民間義務應急救援隊,如訓練有素的救援力量,出現在受災現場,跋涉在洪流中,向受災群眾伸出救援之手;在衛生服務、環境保護的一線,在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家中,海口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海口志愿者大范圍啟動于2014年‘威馬遜’臺風救災期間。社會秩序恢復后,志愿者的愛心沒了去處,‘雙創’恰恰提供了一個出口。”海口志愿者帶頭人之一“龍哥哥”認為。“雙創”在改變城市“容顏”的同時,還在改變城市的“心靈”。“雙創”,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的同時,增強了“參與感”,逐漸壯大的志愿者服務行動,彰顯著海口這座“首善之城”的城市溫度。
“雙創”一年,海口市民對志愿服務活動認同和支持率超過90%,一年新增實名注冊志愿者15萬名,比往年提高43.4%;新增志愿服務團體1504個,比往年提高40.2%。
無需等待政府號召、部門發動,海口不同領域的志愿者如雨后春筍冒出來,無處不在。
基層堡壘讓愛心接力傳遞
海口東部城郊結合處,1.9萬人口的博桂社區,是一個基礎設施很差的城中村。這里村民房子低矮、破敗,到處坑坑洼洼,治安差。
零敲碎打無法改變現狀。2015年底,海口要求博桂社區建一個社區志愿服務站。任務就這樣壓在剛到任的街道工委書記王小雄肩上。
不久,王小雄琢磨出“黨員段長”制,把整個城中村劃分為3個網格,網格再細分若干段,33個黨員按路段包片,黨員為每一片村民家庭全天候志愿服務。
黨員志愿者進村清垃圾,鏟廣告,大事小事包攬在了身上。短短3個月,博桂社區從“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露出紅磚的墻被重新粉刷,22面墻上藝術手繪出三角梅、桃花等,既精致又唯美。愛心墻、詩歌匯、愛心超市、道德講堂等,在街區里一應俱全。
黨員志愿者喚醒了村民愛心意識,林詩光和另兩戶村民無償拿出自家的土地給村里建文化廣場,鄧斌拿出自家的房屋改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村民捐助20多萬元修整文化戲臺……
“一把手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的案例比比皆是。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經常以普通志愿者身份,節假日到社區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晚上當夜巡志愿者,上街勸導不文明行為。在市領導帶頭下,全市黨員志愿者堅持每周深入農村、“三無小區”、城市社區,開展環境整治、交通勸導、幫扶助困等志愿服務活動。
一年多來,海口3萬多名在職黨員參加了志愿服務活動,成立各專業黨員志愿服務隊612支,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近萬場次,為群眾辦好事、實事萬余件,幫助群眾實現微心愿3萬個,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千余例。
民間團隊為愛心注入時尚
微信可以處理舊衣物?海墾路八一新村邱潔偶然得知并關注“環太·城市英雄”微信公眾號后,電話預約,一輛面包車上門取走了40多件不再穿的衣服。
面包車司機正是“環太·城市英雄”創始人之一,謝在驊。這位90后“海歸”,從美國畢業后回到海南,與另外兩名懷揣著“英雄夢想”的城市志愿者,一起成立了海南第一家舊衣回收機構。
10月7日下午,謝在驊的面包車滿載2300件、共20袋舊衣物,穿街走巷回到分揀中心。在別人看來,這些舊衣物和垃圾無異,但謝在驊與伙伴們卻認為,里面裝著他們的公益與創業夢想。對回收的衣物進行篩選、分類、消毒,精準捐贈后,剩下的可發往廣州的紡織品綜合利用企業,進行循環再生。
僅2015年,“環太·城市英雄”志愿隊在海口的舊衣回收量達到了226噸,約合136萬件,按標準煤折合,減少的碳排放量為150噸,相當于種植了8000多棵綠樹。
如今,志愿服務不再局限于 “老三樣”:掃大街、看老人、做表演。海口民間志愿團隊,讓志愿服務變得更時尚,服務領域不斷拓寬:
由1300名志愿者組成的義工互助協會,每天交通高峰期,志愿者準時出現在海口十字路口,宣傳“文明禮讓”;
由2300名志愿者組成的龍哥哥愛心社,關愛自閉癥兒童,堅持為特殊教育學校服務;
由300名志愿者組成的廣場舞大媽志愿服務團,來自全國的候鳥老人,免費傳舞,入戶宣傳,堪當文明使者;
由200名志愿者組成的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服務隊,動員入庫一萬多人,挽救血液病患者。
制度平臺為愛心持續護航
2016年7月31日,“公益海口”平臺上線,志愿者點贊稱“公益人有了‘家’”。這個“家”,可以挽救生命。
9月19日,一位因車禍重傷的少年急需B型血。志愿者杜江看到消息后,立即在“公益海口”網絡服務平臺發布了一則“招募單”。還不到5分鐘,上千名志愿者關注,20名志愿者響應,1600cc的B型血很快募集送抵醫院,傷者順利完成手術。
通過打造志愿服務招募參與平臺、供需信息平臺和志愿者管理平臺,海口逐步建立起“網上+網下”的動員模式、“需求+供應”的對接模式、“項目+常態”的服務模式。
今年9月10日,海口首個區級志愿服務交流平臺“志愿龍華”上線,當天就有131個志愿者團體在平臺上注冊,吸引上萬個志愿者參加。
除了建立平臺,海口增設了一個志愿服務工作機構“全民公益辦公室”,又成立志愿服務聯合會,整合黨員志愿者、社會志愿者等各類資源,推動志愿服務多元化。
一系列制度出臺。《關于深入開展全民公益活動的決定》,確定每年3月的第一個周日為全民公益日;《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關于開展全民公益活動的方案》,健全志愿者星級認定、回饋獎勵制度;籌建海口市公益基金會,設立“雙創”專項獎勵基金和志愿服務基金。
一個個品牌形成。關愛志愿服務品牌“關愛社區兒童”,便民利民志愿品牌“志愿集市”,“雙創”志愿品牌“綠色管家”紅袖章巡查隊,心理疏導和幫扶品牌“媽媽訓教團”,文明出行品牌“禮讓斑馬線 讓愛先行”,博桂志愿服務文化街區“愛心墻”,《海口日報》“暖心小屋”,車站和碼頭的“志愿服務驛站”……
秀英街道陽光服務基地“青春守護·潤物無聲”回訪幫教服務項目獲得2015年“海南省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組織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評選中,美蘭區關愛特殊青少年志愿服務項目獲“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海口市媽媽訓教團獲“最佳志愿服務組織”,龍華區金貿街道玉沙社區獲“最美志愿服務社區”;中央文明辦組織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中,海口在全部參評的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省文明辦組織的文明大行動測評中,海口排名全省第一。
海口正在成為一座“志愿者之城”。
?
相關鏈接:
好人好事接連不斷 凡人善舉讓海口更有“溫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