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我國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挑戰,由此產生了一些關于中國宏觀經濟前景的負面論調。究其原因,無非是對我國發展的客觀情況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沒有理解中央應對經濟新常態的戰略部署。端正認識,把握規律,真抓實干,大膽創新,中國經濟一定會延續過去的輝煌。
習總書記指出:“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并沒有好壞之分。” 伴隨著經濟發展,往往出現很多新現象。經濟新常態是對現階段經濟新現象的科學歸納,深化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要認清挑戰和機遇。挑戰是客觀存在的,這也是很多人對中國經濟發展缺乏信心的原因。認清客觀存在的挑戰,就能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的應對策略,對我國經濟的悲觀估計就自然消除了。
首先,過剩產能的長期積壓,不僅對經濟運行及發展造成了不少阻滯,還形成了不合理的經濟結構。過剩產能造成了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不去產能、調結構,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就難以持續;另一方面,去產能、調結構,又有可能造成大量失業,不僅影響經濟發展,還影響社會穩定。
其次,過重的債務負擔有可能對經濟造成沖擊。房地產市場形成的債務壓力已經有目共睹。由房地產帶來的債務壓力同樣面臨兩難考驗:一方面,不深入推進改革、反腐,房地產市場引發的債務壓力就難以緩解,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就難以維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已形成對于房地產市場的依賴,對房地產的去庫存改革可能會使地方財政陷入尷尬局面。可見,有關房地產市場的改革及反腐能否推向深入,也使人們產生了疑問和畏難情緒。其他政府債務也使得經濟發展面臨債務沖擊。
此外,中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金難題,人力成本升高帶來的外資企業撤資問題,以及長期存在的能源缺乏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等。經濟發展新常態確實面臨著諸多挑戰。
與此同時,還應看到經濟發展的新機遇。習總書記強調,中國經濟仍存在四個“沒有變”。科學把握經濟現狀的本質,進而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開動腦筋,大膽創新,就能抓住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首先,應該看到,中國經濟仍具有優勢產業。高鐵等優勢產業具有深厚的技術班底與人才班底,如果能夠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推動該領域的創新發展,同時合理謀篇布局,推動優勢產業引領下的產業結構優化與創新,經濟發展就可以獲得新的動力。
其次,應該看到,國際經濟危機雖然有復蘇勢頭,但仍然嚴重,這一方面對我們構成了沖擊,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可以趁機購買大量外國技術、設備,也可以利用西方國家間的矛盾,在經濟上找到合作伙伴,提振出口,推動經濟向前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抓住國際機遇加強周邊國家合作,更能推動中國經濟開拓新境界。
另外,經濟發展放緩,使得通貨膨脹速度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有利于國內物價穩定,也有利于遏制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提高,從而使得經濟結構維持穩定,為進一步優化、創新產業結構贏得時間。如果能夠在穩定就業的前提下,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將我國產業從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逐步向上游調整,降低能耗,集中全力發展高尖端技術產業,那么中國經濟就將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界經濟格局中。
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新常態雖然有一些突出挑戰,但只要客觀、全面把握,就能進一步提出應對措施。同時,新常態帶來了新機遇,抓住機遇,就能應對時下的暫時挑戰。隨著對經濟新常態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的深入認識,隨著對中央新的宏觀經濟策略的準確把握,對我國經濟的各種悲觀論調就可以消除。客觀把握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進而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就可以不被各種亂象、思潮蒙蔽,合力推動中國經濟向前發展,在新常態下引領中國宏觀經濟繼續走向光明的前景。(李健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鏈接:
8月宏觀經濟積極信號增多 民間投資增速止住下滑勢頭
國家發改委解讀一季度宏觀經濟:“6個升”展現積極變化
PMI供給側需求側回暖 今年宏觀經濟有望迎平穩開局
四季度近六成企業家認為宏觀經濟“偏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