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7時35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監護病房,全體醫護人員向病床上的遺體深深鞠躬致敬,為一位79歲高齡的患者送行。
逝者的女兒,瑞金醫院麻醉科醫生李一亮也站在人群中。她含淚將一份遺體捐獻書遞給社工部醫生,為母親完成最后的遺愿。
“一亮的家人思想都非常超前、偉大,希望身后還能為基礎醫學做出貢獻。”逝者的主治醫生、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孫青芳說,“我們今天才知道,她父母雙親在4年前就簽下遺體捐獻志愿書,兩位老人值得我們敬仰。”
“無論是不是我父母,每一位捐獻者都值得我們尊重。”李一亮說。
父母4年前主動提出遺體捐獻
10月6日,李一亮一家與母親在揚州游玩。突發的一次摔跤,讓高齡的母親何女士頓時失去知覺。第二天緊急送到瑞金醫院后,孫青芳便讓李一亮做好心理準備:“您母親腦外傷腦出血很嚴重,情況不是很好。”
這如同晴天霹靂。李一亮一邊積極配合搶救治療,一邊聯系社工部醫生,“如果我母親最后搶救沒成功,我將根據她的意愿為其進行遺體捐獻。”
“現在想起來,我都不知道父母是何時有了這種想法,挺驚訝的。”李一亮回憶道,“但我作為一名醫生,當然是希望社會上能有越來越多患者選擇遺體捐獻。”
2012年,李一亮的先生陪同兩位老人前往閔行區紅十字會領取 《上海市遺體捐獻登記表》,并在捐贈意向上勾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這也是李一亮的母校。
“簽字前,我和父母詳談了幾次,捐獻之后,具體送去什么科室、做什么手術,全由醫學院安排,他們表示沒問題。”李一亮坦言,“說實話,我自己還達不到這個境界,只是想到器官可以捐獻,還沒想過遺體捐獻的事情。”
幫助醫學生快速了解顱底結構
辦完了捐獻手續的李一亮昨天終于有了片刻休息。“周日下午,交大紅十字會將為母親舉行簡短的告別儀式,之后遺體就將運往醫學院,配合進行醫學教學。”
對所有醫學生來說,認識第一根神經、切開第一條動脈、熟悉第一個臟器,都從這些遺體開始,它們無聲地在解剖課上教會醫學生讀懂生命的意義。孫青芳介紹,以神經外科為例,這具遺體上可進行從前到后、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不同角度位置的14臺以上高難度顱底手術,幫助醫學生快速了解顱底結構。
“正常人顱內有腦組織以及非常復雜的血管組織,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殘疾乃至死亡,醫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實踐訓練,課本知識不足以讓他們走上手術臺。有了解剖實踐,能力將顯著提升。”孫青芳表示,“老人的選擇很不容易,而一亮身為醫生,對遺體的用途非常熟悉,她的理解與支持需要胸懷,也值得我們敬佩。”
遺體捐獻者每年150余位
李一亮說,上海的遺體捐獻者在青浦區福壽園內有一塊公共墓地,她的父親長眠于此,母親不久也會來到這里。
李一亮的父親生前是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母親何女士是中央民族大學物理學教授。在她印象里,父母對于人生的態度總能給她許多啟發,“我記得父親提到遺體捐獻時說,‘顧慮我肯定是沒有的,本來還想捐獻器官,但是年紀大了,功能不行了,再捐獻不好意思。’現在想來,他們的思想真的走在了許多人之前。”
從交大紅十字會接待處回來時,工作人員告訴李一亮,如今每年有150余名遺體捐獻者前來簽署志愿書。“從零星的個位數到現在,社會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作為醫生,我們也應該帶頭做起。”李一亮說,“母親奉獻了一生,未來的工作中,我會以她為榜樣,把對生命的尊重繼續傳承下去。”
?
?
相關鏈接:
去世老教授遺愿捐五千冊圖書
老教授遺愿捐五千冊書 真心對待學生學習生活
真心對待學生學習生活 寧可不買衣服也要買書 去世老教授遺愿捐五千冊圖書
海口老教授遺愿捐五千冊書 真心對待學生學習生活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