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十三五”期間全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目標、主要任務、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證監會至少參與五項任務,包括穩步推進農產品期貨等交易,創設農產品期貨品種;鼓勵社會資本主導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農墾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
“我國是農業人口大國,農業是個很大的產業,涉及的人數多,而保險制度不算完善,無論農民、貿易商還是加工商都存在賠錢的風險,也就是說賣的不及成本。推出相關品種的農產品期貨,農民可以根據未來價格來決定種什么,這樣可以避免諸如‘谷賤傷農’等事件的發生,也比輿論引導種什么來得更有效。”首創期貨資深分析師于海霞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目前,我國已經上市了棉花、大豆、雞蛋、玉米等十多個農產品期貨。業內人士表示,發展農產品期貨對發展農業非常重要,一方面“姜你軍”、“蒜你狠”等經常令農民遭遇價格“過山車”,而期貨市場有利于轉移風險,平抑價格波動。另一方面,目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規模農業,一些上了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有價格避險的需求,期貨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避險工具。
規劃同時提出,創新金融支農政策。包括加大保險保障力度。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研究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市場人士表示,交易所、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通過探索上市農產品期權和開展“保險+期貨”等新模式,能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優勢,實現期貨機構、保險機構以及相關涉農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多方共贏。
同時,在“保險+期貨”模式下,保險公司開發農產品價格險,農民或農業企業購買農產品價格險確保最低賣價或收益,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機構的場外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風險。期貨機構在期貨交易所進行相應的套期保值操作、分散風險。通過保險公司、涉農機構、期貨機構三方在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的組合操作,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
此外,規劃提出,健全農產品市場調控政策。這項工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證監會等9個部門和單位參與。具體看,包括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調整完善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繼續推進生豬等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等。
?
?
相關鏈接:
匹凸匹等6公司涉欺詐發行及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