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訊(記者任珊珊通訊員王海芳)61歲的廣州市民劉伯因患晚期腫瘤醫(yī)治無效,近日不幸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過世,妻子替他完成了捐獻器官的心愿。廣州日報記者10月24日獲悉,最早有意捐獻的是劉伯九十高壽的父親,全家人曾鄭重討論過此事。萬萬沒想到劉伯走在父親之前,成為全家第一位捐獻者。近日,劉伯的一對眼角膜成功捐獻給了兩位受捐者。一位是患有角膜內皮失代償的58歲肇慶女士,另一位是患右眼角膜白斑的廣西壯族6歲女孩。廣州日報記者從醫(yī)院獲悉,手術后,兩位受捐者均恢復得很好,角膜透亮,重見光明。
遺體捐獻醫(yī)院培養(yǎng)醫(yī)生
不久前,61歲的廣州人劉伯因一直消瘦,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就診,查出患有結腸癌晚期合并多處轉移。住院不到一個月,由于病情惡化,劉伯家屬收到了醫(yī)院的病危通知。據醫(yī)護人員介紹,得知劉伯的病情不樂觀后,心情悲痛的妻子官姨向主管醫(yī)生表達了要在丈夫身后把器官捐獻出來的意愿。
據劉伯的女兒回憶,劉伯是家族第一個捐獻器官的人,官姨也有此想法,但其實全家最早產生這一念頭的,是如今已91歲高齡的爺爺。原來,在2年前的一次家庭聚會上,劉爺爺跟家人說,假若哪天他離開這個世界了,愿意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給社會做醫(yī)學研究。劉爺爺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家里人雖然贊同他的想法,但都覺得“這一番話說得為時過早”。沒想到,如今劉伯比老父先行一步,完成了捐獻助人的義舉。
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副院長劉超教授介紹,劉伯不僅捐獻出眼角膜,還把遺體捐獻給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供培養(yǎng)未來醫(yī)生之用,“這位普通市民和他全家人的高風亮節(jié),令人感動和敬仰”。
超過320名粵人志愿捐獻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副院長劉超教授表示,為了讓更多的生命延續(xù),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構建人體器官捐獻體系,規(guī)范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目前,我國人體器官年捐獻與移植事業(yè)成績斐然:捐獻數量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年器官移植手術量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移植物/受者生存率等指標已居國際領先水平。
據劉超介紹,今年截至9月11日,廣東省器官捐獻志愿者已有320例。而從國內的器官捐獻數據來看,自2010年3月我國啟動公民自愿器官捐獻試點工作至2015年,廣東省器官捐獻數量連續(xù)6年位居全國第一。
劉超教授表示,“這不僅拯救了另一個瀕臨絕望的人,也通過另一種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續(xù)。傳遞‘生命的禮物’,善莫大焉。”
?
?
相關鏈接:
五指山90后男子捐獻造血干細胞:能救人一命很自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