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馬志
干凈整潔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巍巍古城墻歷久彌新,培龍后街別有一番風情。
1日上午,微風輕拂,天也不是那么熱,家住忠介路的符小玲來到旁邊培龍市場后街散步,寬敞整潔的地面上,電動車停放有序,看不到沿街店鋪出店經營,占道的攤販也不見了蹤影。“這么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這條街這么干凈過。”年過六旬的符小玲說。
培龍市場后街的蛻變始于去年8月。街道社區打出升級改造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特色美食街等“組合拳”,美化環境,規范秩序,提升品位,百年古街舊貌換新顏。
11月1日,本報“記者巡街”全媒體報道組走訪府城培龍市場后街,見證“雙創”給這條百年古街帶來的巨大變化。本報全媒體平臺同步直播,截至11月2日零時,“記者巡街”話題閱讀量已突破 2305.4萬,網友轉贊評論5794條。
新面貌
臟亂小巷變身休閑地
從道路坑洼、垃圾遍地、燈光暗淡,到干凈整潔,路燈亮,這是培龍市場后街的第一重變化:蛻變新面貌,臟亂差的小街巷成了寬敞靚麗的休閑場地。
培龍市場后街長253米,寬9米,是連接培龍農貿市場和忠介路之間的一條小巷,始建于明代,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由于長年疏于管理維護,路面坑洼不平,地下排水設施堵塞缺少疏通,路燈暗淡。“每次只要下大雨,路面上遍地都是小水坑,積水嚴重。”府城街道辦工作人員符至怡是土生土長的府城人,她清晰地記得,由于排水不暢,一下雨培龍市場后街有些地勢低洼的地方就成了小水塘,“最深的時候可達成年人小腿處,過了一個星期水都沒有退完。”
在符至怡的印象中,這條小巷面臨的問題除了逢雨必積水外,路燈暗淡也給夜晚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小巷本就不寬,燈不亮,讓人覺得很沒有安全感,反正我一個女孩子家那時晚上很少敢從這里走。”符至怡說,密密麻麻隨意亂扯的電纜線,就像“蜘蛛網”盤旋在頭頂上一樣,有些線路靠近人頭頂或者只有肩頭高。
府城街道把培龍市場后街納入到背街小巷改造項目中,進行全方位的升級。淘汰原有落后窄小堵塞的地下排水管道,升級成更多更大孔徑的管道,增設雨水篦子,優化排水路徑;選用青石板對路面進行硬化,消除地面上的坑洼;請專門的電工對頭上的“蜘蛛網”進行有序地規整,還天空于民;對路旁所有的路燈進行了更新換代,布局更合理的節能環保景觀燈,更亮更美觀。不到6個月的時間,培龍市場后街路平燈亮排水暢,漸成周邊居民休閑的新場所。
新秩序
整治占道暢通出行路
從占道經營使得小巷愈加擁擠,到車輛停放有序店鋪不再出店經營,這是培龍市場后街的第二重變化:暢通新秩序,整治占道出店,還路于民,讓出行不堵心。
云露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吳愛民告訴記者,由于府城片區人口密集,每天到培龍市場買菜的居民至少有上萬人,許多流動攤販看中培龍市場后街,整治前紛紛來此擺攤賣菜賣水果,最多的時候聚集了上百個攤販,
“占道經營集中擠占了市民出行道路。”吳愛民介紹,除了流動攤販外,由于歷史原因,在培龍市場后街中間地帶,出現了90多個亂搭亂建的鐵皮棚,形成一個臨時的交易市場,屬于違建加上管理不善,遍地都是垃圾而且保潔很不及時,這里一直是轄區環境整治的重點。
去年8月以來,街道社區制定了針對培龍市場后街系列的環境整治計劃。宣傳勸導先行,前三個月,每天組織干部上門入戶,通過漫畫、公開信、宣傳欄、宣傳車等多種形式開展“雙創”工作宣傳,提高群眾特別是各店主、攤主的知曉率,同時,分別在8個社區的35個居民小區進行雙創“快閃”宣傳活動,同時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3004份,簽訂率達100%。此外,保持打違控違高壓態勢,共拆除包括培龍市場后街違建鐵皮棚等違法建筑122宗近6萬平方米。
記者1日走訪培龍市場后街發現,電動車整齊停放在劃好的車位內,沿街店鋪基本都能保持入店經營,亂打亂建不見了蹤影,雖然途徑市場買菜的居民不少,但通行很順暢。
新美味
特色美食街露“真容”
從業態繁雜,定位不明確,到因地制宜打造古城特色美食街,這是培龍市場后街的第三重變化:新業態新美味,匯集特色小吃,滿足市民游客美食所需。
1日上午,記者走進培龍市場后街,入口處立著紅色的高大門樓,公共通道鋪上了青石磚,兩側的多層建筑立面一派瓊北古建筑風格,古色古香的美食街已經顯露雛形。進門不久,一座名為“老宅子咖啡館”的古樸的商戶出現在眼前,這是在對有近百年古宅歷史的進行專業修繕保護基礎上,善加利用,讓人們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欣賞傳統古宅。
目前,培龍市場后街特色美食街完成立面改造,包括老宅子咖啡館在內的一批商戶已經開業。
相鄰悠久歷史的古城墻是美食街的一大亮點。據悉,在美食街建設中,府城街道在依法征收拆除近10間沿街簡陋平房后,被隱藏了至少數十年的宋代建設的古城墻已經“重見天日”。“太開心了,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段古城墻。”年過7旬的府城居民吳阿公說,這段古城墻承載了自己兒時的回憶,原先小的時候,經常和小伙伴爬到城墻上玩耍,但是后來隨著城市的發展加上當時文物保護意識不強,不斷長高的建筑在城墻旁邊出現,城墻已經“不見了”至少有60年了。
毗鄰美食街的該古城墻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府城街道工委書記龍仕棟介紹,美食街將以瓊山古建筑傳統文化特色為主,打造集休閑娛樂、餐飲美食、購物消費為一體的古城文化特色美食街。美食街在建設風格和街巷氛圍上,融合瓊臺復興計劃,將本土傳統文化、居民生活、人文景觀與現有街景緊密融合,讓市民游客在暢享美食的同時品味歷史的韻味。在功能分區方面,培龍市場后街美食街將劃分為本地特色小吃區、外來特色小吃區、熱帶水果區、燒烤區、公共就餐區等。同時,以地方美食文化為主,主要經營本地小吃、甜品、熟食燒烤、咖啡冷飲、外地小吃等。
據龍仕棟介紹,美食街建設嚴格對標“雙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結合“環保夜市”理念,雨污分流,引入“油污處理進程系統”,油污環保處理,垃圾分類收集處理。
(海口網11月2日訊)
?
?
相關鏈接:
記者巡街:直擊“雙創”模式下海口培龍后街之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