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翔
在我市“十三五”期間的11個整村推進村,每個村都多了一位“城里來的領導”——他們頻繁出現在田間村頭,為村民謀利益、辦實事;他們吃透村情民情,花心思、下氣力為村里引資金、上項目。對鎮、村“兩委”班子來說,他們帶來了農村發展新思維,拉近了干群關系;對村民來說,他們帶來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更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第一書記”。
抓好黨建強隊伍
對于黨員干部在農村建設中起的模范帶頭作用,多年從事農村基層工作的秀英區東山鎮馬坡村“第一書記”李桂海深有感觸:“以前馬坡村委會干部人心不齊,主要是黨建思想上不到位,基層組織缺少活力和積極性,在開展工作中十分不得力,這更顯得加強黨風建設,改變黨員干部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李桂海從隊伍建設入手,駐村之后,經常組織村黨員干部開會,傾聽大家的想法和意見,組織觀看紅色影片、重溫紅色故事等活動,還開展了創先爭優活動來提高大家的工作積極性,用自己客觀、實在的說話辦事方式有效帶動起了村里的黨員干部,實現了工作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在臺風“莎莉嘉”期間,由村黨員干部和各社隊小組長共同組成的馬坡村抗風救災工作小組發揮作用,積極開展各項抗風救災工作,確保了村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
在我市各整村推進村,“第一書記”用實際行動進一步夯實了黨組織陣地建設,為黨組織服務發展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已逐步成為了村基層黨員干部的“帶頭人”。在10月16日我市召開的“第一書記”工作會議上,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對各“第一書記”在駐村過程中對改變農村基層黨組織作風面貌、增強扶貧基層戰斗堡壘戰斗力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服務群眾暖人心
聽說相關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要來村里開展扶貧活動,瓊山區甲子鎮瓊星村“第一書記”楊年生趕緊忙活了起來,協調活動時間、組織村干部配合、張羅活動場地、通知貧困戶和村民參與……
“健康體檢、學習技術都是我們村民正需要的,這是真正為民、惠民的好事,我要盡可能的通知到所有村民,讓大家能從中受益。”楊年生說。
11月初,一場由本報“暖心小站”發起的愛心下鄉扶貧活動在甲子鎮瓊星村進行,多家愛心單位開展了義診、體檢、健康知識宣傳,農技專家還給村文化室送來了實用的種養技術書籍。瓊星村黨支部書記陳明忠告訴記者,此次活動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衛生健康觀念,楊書記的到來加強了鄉村同城市的交流。在楊年生的努力推動下,瓊星村的惠民工程正在一件件的落地。
據悉,整村推進建設是我市“十三五”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計劃今年完成6個村的整村推進建設工作,剩下5個將在2017年完成。截至今年11月初,已投入2225.15萬元用于48個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工39個,剩余的預計本月底完成。這些建設工程的順利推進都離不開“第一書記”的全情投入,不斷完善基建,改善村民生活條件的同時,更暖了群眾的心。
發展產業促致富
秀英區東山鎮溪南村村民林柄舟的辣椒地里有位常客,那就是溪南村的“第一書記”伍鼎佐。家庭貧困的林柄舟受到政府的幫扶在地里種上辣椒后,伍鼎佐就經常過來,清理雜草、把握施肥量,同老林一起看著辣椒苗一天天的成長。現在的林柄舟對伍書記滿懷感激,對脫貧致富更是有了信心和干勁。
“‘第一書記’上任后經常到村民家中走訪慰問,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鼓勵指導村民發展經濟。據初步估算,我們村人均年收入從2009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了目前8000多元。”溪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先撥說。據介紹,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伍鼎佐結合當地實際生產情況和地理及氣候條件,動用多方資源和渠道,聯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扶持發展村里的農業生產,熱科院贈送了溪南村一批價值11萬元的種子、化肥、農藥和薄膜,以支持村里建設冬季瓜菜示范基地。
(海口網11月16日訊)
?
相關鏈接:
“第一書記”伍鼎佐:只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再苦也值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