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P 4
草莓打膨大劑可致癌?
謠言:個頭大、形狀奇怪的草莓都用了膨大劑,會在人體內積累并致癌。
百度搜索:137萬條相關內容
傳播高峰:4月前后,草莓成熟上市之季
真相
草莓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水果,但歷年上市前后關于“激素草莓”、“膨大劑草莓”致癌的說法便在網上盛行,其中對個頭較大、外觀均勻的空心草莓質疑最多。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業務部主任、中國食品辟謠聯盟專家團成員阮光鋒介紹,草莓的個頭與很多因素相關,如通過雜交選育、疏花疏果都能得到果實更大的草莓。而某些異常大的草莓確實存在使用膨大劑的可能,但并沒有“致癌”那么恐怖。
事實上,膨大劑作為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學名為氯吡脲(CPPU),20世紀80年代首先由日本發現,之后引入中國,在國際上廣泛使用。其能促使植物細胞加倍分泌細胞分裂素,增加單位時間內植物細胞分裂的次數,同時還能促使生長素的分泌,使細胞長得更大。
記者查詢發現,氯吡脲屬于農業部登記批準使用的農藥品種,可應用于黃瓜、葡萄、獼猴桃、甜瓜、西瓜等作物,最大殘留限量值在0.05mg/kg-0.1mg/kg之間。而專門登記在草莓品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為蕓苔素內酯,是一種新型的植物內源激素,具有促進作物生長、增加作物產量等作用。
2001年,新疆石河子大學曾專門對草莓膨大劑進行實地研究,結果顯示其能夠明顯增加草莓坐果率和果實重量,但對草莓果實的味道也會帶來影響。不同濃度的膨大劑會提高或降低草莓的總酸含量,這就意味著草莓果實口感要么偏酸,要么淡而無味。因此,要在植株健壯和肥水充足的條件下均勻施用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否則容易產生畸形果降低商品價值。
TOP 5
荔枝泡藥水引發手足口病?
謠言: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浸泡的,具有弱腐蝕性,吃完后會引起孩子發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
百度搜索:135萬條相關內容
傳播高峰:6月初,荔枝大量上市之際
真相
作為保質期最短的季節性水果之一,荔枝一直有著“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說法,因此不少商家在采摘后會對其進行一系列保鮮處理。這種方式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在消費者中被演變成“荔枝泡藥水可致病”的謠言廣泛傳播。
事實上,手足口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呼吸道飛沫或口腔分泌物,吃荔枝并不會引發或傳播這種疾病。至于“荔枝泡藥水”,目前上游荔枝產地及流通環節中,較常采用的是檸檬酸加食鹽兌水浸泡的方式,可將荔枝保質期延長至7-15天,以保證其從產地到運輸過程中的品質。
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厚彬介紹說,荔枝在一年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成熟,其植物呼吸強度非常大,尤其是在被外殼封閉的狀態下,果肉中的糖分會很快分解,導致貯藏時間變短、變味。此外,荔枝外殼也容易附著一些田間微生物、真菌和多酚氧化酶等,在炎熱天氣會氧化果皮中的一些無色物質,導致其變色。因此,檸檬+食鹽混合冰水浸泡的方式能降低荔枝外殼表面的真菌,并讓果皮處于微酸環境中,延緩其變色。
此外,荔枝采摘后也有采用漂白粉和二氧化硫氣體熏蒸的方式來保色保鮮,在國際上應用也比較普遍,如泰國、澳大利亞等進口荔枝也大多利用硫進行處理。目前國內對于食物中二氧化硫的殘留量標準為≤30mg/KG。
實際上,檸檬酸+冰鹽水的保鮮手段較為“綠色”。根據國標《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規定,檸檬酸屬于“可在各類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殘留量不需要限定的加工助劑”。
需要注意的是,二氧化硫在用于經表面處理的鮮水果時,其最大使用量為50mg/kg,但部分商販在進行熏蒸保鮮處理時難以把控使用量。過量處理后的荔枝果皮顏色會被漂白,果肉也會由原來的晶瑩透明變成近似白色,有些還會聞到明顯的硫味,消費者對這類荔枝需謹慎購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