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四川省遂寧市遂州北路一家銀行在為一女子辦理儲蓄業務時,工作人員沒有經過詳細驗證,就將此女子拿出的4600元外國紙幣存入銀行。當天下午,她再次存入4500元紙幣。當現金入庫時,銀行負責人檢查發現,兩人存的外幣有問題,于是報警。遂寧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及經開分局經偵大隊介入調查后發現,存入的紙幣,實際是犯罪嫌疑人在地攤上購買的類似美元的冥幣(12月14日《南方都市報》)。
據辦案民警講,“這個美元很逼真,但在美元背后,有一行英文,翻譯過來,就是錢幣系冥幣,禁止流通交易”。聽起來真像是一個段子,可就是發生在現實中。很多人都在調侃,這一次銀行怎么不“錢物當面點清,離柜概不負責”了?這里,不是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偏差,而是在平素中,銀行的一些做法。讓人傷透了心。
說句實在話,看到這則新聞,那些調侃的人真是內心強大。靜而思言,不寒而栗。在公共語境中,很多人提到銀行總是五味雜陳。并不否認,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銀行帶來的便捷。很難想象,如果缺少銀行身影,現代生活會變成怎樣。正如銀行離不開公眾一樣,公眾也離開不銀行。也正是因為需求性的存在,這些年來銀行取得了較大發展。
然而,在快速發展中,銀行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時不時地會給公眾帶來不好的感覺。有關對銀行“錢物當面點清,離柜概不負責”的調侃,就從一個側面進行了注釋。在這其中,有一個在銀行有沒有可能取出假幣的擔心。這些年來,有關從銀行取出假幣的新聞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每一次出現都成為公共話題。幾乎每一次,銀行都是大手一揮、竭力否認,一直強調自己的專業和敬業,認為“連一丁點可能性都沒有”。并且捧出“錢物當面點清,離柜概不負責”的條款,把公眾的懷疑抵到一邊。
到底有沒有取出假幣的可能?這真是一個“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難題。問題的關鍵是,公眾并沒有多少話語權,無論是否認可,只要銀行這么認為,那就幾乎沒有什么辦法。也正因為如此,每當出現“在銀行取到假幣”的新聞,幾乎都沒有什么下文。可就這次“女子買9100元冥幣當美元存銀行”來看,“在銀行取到假幣”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而且在有的地方可能性很大。
具體到這一事件,不妨設想一下,在犯罪嫌疑人存入假幣之后,正好有客戶前來取款。這時會有什么樣的情景發生?一個很大的可能,銀行工作人員會把剛剛存入的紙幣,順手再給客戶。而當客戶回家后發現了假幣,這時再來找銀行,會得到承認嗎?在這一新聞中,存入的9100元紙幣全是假幣,有些出格了一點。如果只在其中摻雜幾張假幣,想必銀行同樣不能識別出來,同樣有可能流入到客戶手中。這樣的情節,不正是媒體報道的有些客戶“在銀行取到假幣”的情景嗎?
在這一事件上,銀行也是受害者。可這種受害,讓人有話要說。銀行如此專業,都不能準確識別出假幣,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銀行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去了哪里?銀行到底有沒有、用沒用專業識別機器?既然“進”有可能出現假幣,那么“出”有假幣又有什么不可能?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在銀行取假幣原來真有可能。以此審視,以后再次碰到“在銀行取假幣”的新聞,銀行還能信誓旦旦地否認嗎?還會傲慢地把客戶推搡到一邊嗎?
?
?
?
相關鏈接:
女子花12萬買面值63萬元假幣 細看發現是冥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