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這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們經濟工作的總方針。
一、只有認識新常態,才能適應新常態;只有把握新常態,才能引領新常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程序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這是我們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當前我國發展正面臨從未有過的困難和挑戰,也面臨從未有過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既要正視困難、迎接挑戰,又要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基于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未來發展要想一帆風順,必須把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
只有深刻認識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只有準確把握新常態,才能正確引領新常態。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必須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和政策體系,必須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妥善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更需要擴大對外開放。“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努力在經濟全球化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二、適應新常態必須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必須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五大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創新發展是動力,協調發展是方法,綠色發展是方向,開放發展是戰略,共享發展是歸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同實現“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相契合,同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的新期待相呼應。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新常態發展。
未來我們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就是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要加強激勵、鼓勵創新,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潛在增長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