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者的話】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認真總結今年經濟工作的經驗成績,闡明經濟工作指導思想,對2017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如何深入領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到各個方面?我們特邀請專家學者撰文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饗讀者。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這對于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察勢者智,馭勢者強。展望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乘勢而為才能更有作為。
當前,盡管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但就總體而言,中國經濟增速探底回穩甚至趨穩回升的跡象已日趨鮮明。一是經濟運行質量有所好轉,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趨穩,實現利潤同比增速穩中有升。 二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迅速,發展新動能快速形成。如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小鎮、眾創空間等。 三是大量創新型企業茁壯成長,引領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成為推進發展動能轉換的生力軍。如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轉危為機,加大創新投入,搶占行業發展制高點,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可見,2017年的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良好起點。如果我們乘勢而為,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做好2017年經濟工作,2017年實現6.5%以上的經濟增長,其概率應該很大。做好2017年經濟工作,最重要的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審時度勢,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做好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文章。
第一,堅定不移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已有良好開端,但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方面的進展和成效也有很大差別。2017年要在鞏固現有成果、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強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將瞄準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攻堅克難與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結合起來,促進“三去一降一補”全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就是針對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存在的具體問題,尤其是實體經濟出現弱化苗頭而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如何沿著正確軌道走出一條實體經濟振興的新路,關鍵是要牢牢抓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緊緊扣住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個中心,不斷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促進企業家成長的體制機制,培育有利于激發其積極性的產業生態。目前,國家為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出臺許多重大政策舉措,但如何更好地解決“政策好、落實難”的問題,仍需在完善實施機制上大膽探索。許多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需要進一步激發基層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需要有效設計時間表和路線圖。
第二,積極引導和培育新興消費需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不關注需求,而是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培育創新驅動能力,增強供給體系適應、引導和創造需求的能力。當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50%,城鄉消費結構升級正在推動服務消費、高端消費和細分市場、特色市場的消費需求快速成長,如信息消費、電子商務、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消費等。許多新興服務消費和高端市場、細分市場的消費,消費者事前不甚熟悉,產業發展需要經歷積累經驗、增進信任、培育市場的艱難過程。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和實施消費引導示范等措施鼓勵消費,有利于加快市場培育進程,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更好更快地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有些服務消費、高端消費和細分、特色市場的消費需求,長期增長潛力很大,但短期有效需求空間有限。積極引導和培育新興消費需求,有利于促進新興產業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
第三,有效防范經濟社會運行的風險。
????專題:聚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相關鏈接:
中國進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實質階段
“十三五”開局良好 穩中求進總基調適應把握引領經濟新常態
【治國理政新實踐·廣東篇】扎實推進供給側改革 助力廣東引領經濟新常態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科學認識經濟新常態下的速度變化
【新常態?光明論】經濟新常態紅利將如何改變生活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