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為殘疾人送來大米、油等生活必需品。
海口網12月25日消息(記者陳五男 攝影報道)23日,海口日報“暖心小站”聯合市殘聯、老陶義工社健康養生隊舉辦“鄰里守望 慰問關愛”助殘志愿活動。在幫助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和治療的同時,為人民街道和海甸街道的10位困難殘疾人送去大米、油等日常生活用品。
免費提供康復治療 志愿服務溫暖殘疾人
“你好,需要我幫你做一下康復治療嗎?”“我的頸椎有點不舒服,可以幫我按摩嗎?”“阿姨,你的經絡不通,平時你自己要多熱敷。”在海甸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社區殘疾人康復室,老陶義工社的義工免費為殘疾人做頸椎、肩周、腰間盤的按摩、刮痧等康復治療,同時還講授康復知識。老陶義工社健康養生隊隊長劉津誠介紹,這些義工都是經過專業培訓學習康復知識,自己開康復養生館,一有公益活動,他們會參加義工活動。
55歲的陳良蘭一瘸一拐地走進康復室,看到志愿者在給別人做康復治療時,她滿臉欣喜地問:“我們真的可以免費享受康復治療?”“當然可以啊,我們今天(23日)就是為你們提供免費的康復治療。”得到肯定回答后,陳良蘭才愿意坐下來做康復。在做康復的過程中,看到義工蹲在地上為她洗腳、按摩、上藥,陳良蘭感動地說:“你們的服務讓我的心里暖意融融,謝謝你們。”
老陶義工社健康養生隊隊員為殘疾人進行康復治療。
陳良蘭告訴義工,她出生時右腳膝蓋關節比左腳大,直到七歲了才會走路,但走路不像正常人那樣利索。看到女兒走進康復室,陳良蘭拉著她女兒的手不停地夸義工們按摩手法很專業。陳良蘭的女兒說平時也會給母親按摩,但專業的按摩還是很少做,這次的活動不僅讓母親得到專業的康復治療,自己也學到了一些康復知識。
“黃玉靜,55歲,袖珍人”“林義膠,51歲,經絡堵塞”“陳李安,30歲,碎骨病”……義工李燕紅幫殘疾人做完康復治療后,她都會在本子上記下他們的信息,并把她的聯系方式留給他們,“他們真的很不容易,我想留下電話,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幫助他們。”李燕紅說,做義工這么多年,她去福利院、敬老院比較多,和殘疾人接觸很少,參加這次助殘志愿服務活動,她發現殘疾人都很堅強。“他們身上有滿滿的正能量,他們的故事讓我感觸很深。”李燕紅告訴記者,她也把他們的聯系方式記下來,有空的時候就去找他們,為他們提供康復治療服務。
來自海南師范大學的青年志愿者為困難殘疾戶清洗窗戶。
暖心服務送到家 志愿者們忙不停
“再檢查看看,毛巾、大米、油都備齊了吧!有點小緊張,待會進去了,我應該幫忙干點啥活呢?”海南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大一新生麥月影是頭一次參加助殘志愿行動,顯得有些緊張,一直在和身邊的同伴商量。當天上午9時,在人民街道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麥月影與其他志愿者來到第一戶家庭、殘疾人黃妚英家中。
家住人民街道邦墩社區的黃妚英今年已是98歲高齡,因為年邁多病,癱瘓在床,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進行治療,日常生活起居都由兒子照顧,家庭負擔很重。“我們來看奶奶,還給她帶了新年禮物,她身體還好嗎?”在得知老人已睡下后,麥月影壓低聲量,向家屬細聲詢問著老人最近的生活情況。
“你們來得太是時候了,我一直想把廚房窗戶上的污垢沖洗一下,可是人老了,腿腳不利落,實在撐不住跑上跑下。”在殘疾人吳清霞家中,其母親張秀芬面露難色地向志愿者說。“擦窗,是吧?我來我來,您家有折疊梯子吧,這窗戶太高,夠不著。”志愿者羅儲惠抓起桌上的抹布,站在梯子上麻利地擦了起來。沒一會功夫,原本蒙了不少灰和粘了油垢地窗戶就變得锃亮。“本來就想擦一下面上,沒想到他們里里外外擦得那么干凈,太感謝這群可愛的孩子了。”張秀芬緊緊拉著志愿者的手說:“我女兒常年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我們現在也老了,照顧她感到力不從心,社區志愿者經常幫助我們,謝謝你們。”
拎著年貨、扛上衛生用具、嘮起家常……志愿者們每到一個家庭,都讓屋里充滿了歡聲笑語。他們雖不認識,卻因為“愛”聯系在一起,如同“家人”。
“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量,給殘疾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志愿者陳慧南說。在當天的活動中,志愿者們還上門到殘疾人家庭講解幫扶政策,也希望殘疾朋友能夠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努力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
相關鏈接:
海口:成立首家志愿服務聯盟總站 注冊志愿者人數3萬多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