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感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到鄰國日本訪問過的人,一定會對這個國家的食育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每頓飯開餐之前,餐前禮儀是必不可少的。面對盛放上桌的食物,每個進餐者都需虔誠地閉上眼睛,雙手合十,默默感謝上天的恩賜、感謝父母的哺育,并大聲喊道“我開始吃飯啦!”然后才能端碗動筷。
日本家庭的餐桌,很少奢華,通常都十分清淡簡單。這種飲食習慣,他們從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著意培養了。小朋友的餐盤里,擺放著由營養師按所需營養比例搭配的肉食、蔬菜、水果,各樣一點點,色彩很豐富。孩子吃米飯,老師、家長叮囑孩子只需吃得八分飽,不要吃飽吃撐。
胃是有記憶的。你會發現,經過這種食育文化培育的日本人,他們吃飯做事是相當有節制的,在天災人禍來臨的時候,人的忍受力相對也比較強。
食育不限于餐桌,還可以延伸到課堂上、課堂外。
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學校可以讓老師帶領學生開辟小苗圃、小菜園,讓學生自己動手養殖小動物、種植蔬菜、水果。這樣的過程,不僅增加了孩子們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勞動觀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觀察自然的能力,培養他們做事的熱情、韌性和持久性。
一種好的教育目標就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景之下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張開雙臂:讓農民參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中國每年進入“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學生人數至少3300萬人,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這是多么令人驚喜的巨大市場!此外,還有大城市、發達地區的龐大學生群未計入其內。
但是,面對這么一個具有剛性需求的廣闊市場,我們的農民兄弟卻一直站在大門之外。
2015年,一位從事食品安全檢測的專家敲響過警鐘,目前劣質農產品最大的藏身地是在學校——它們是最大的采購方。由于國家所撥發的膳食補助額是一定的,那么到市場去選購的采購人員在選擇糧油及副食品時一般都會在價格上打算盤,不買貴的,只買便宜的是普遍的習慣動作。從某種角度來說,食品安全的隱患是一種實際存在。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銀行當年推出“學校供餐及學生營養改善”項目之初,就是按照“雙贏”“多贏”的思路設計的,而最為成功的“本土學生營養午餐”的模式,實現了該項目的利益最大化。目前全球已有37個國家采納了這一模式。
正如WFP代表凱琳·里格若女士所表述的那樣,“學校供餐項目不僅是有助于改善人們的營養情況,而且從教育的層面也能夠帶來積極的影響。比如說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可以減少一些性別不平等的情況,讓更多的女童有機會上學。此外,還可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升經濟狀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她強調說,“盡可能地利用地方的食材,而且最好是當地的農民種植養殖的,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讓孩子和家庭、社區共同受益的一個做法。而且他們所提供的這些食物的品種與傳統的學校供餐項目來比更加多樣化了,因為他們可以提供更加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在整個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以巴西為例,巴西政府已經立法,當地教育部門為學校營養餐采購的時候,至少30%都應該直接的從小農戶進行采購。一旦納入到法律之中,這就成為一個必須強力推動的事情,其執行力將會更強。而且從加強技術指導入手,從源頭上把握了優質農副產品的質量。
對于正在努力消除貧困的中國來說,組織貧困地區的農民參與到“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來,無疑是一個精準扶貧的好方案。
與前三屆同一主題的會議相比,第四屆“學校供餐與學生營養改善”國際研討會將“學生營養改善”與“學校供餐”兩個并列詞組的先后順序作了一個調整,看似平常,實際上是有特殊考慮的,那就是要突出學校供餐在學生營養健康方面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我們有理由期待,中國“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將在營養效益、教育效益、經濟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收益。
?
?
?
?
相關鏈接:
學生手繪黑板報堪比電影海報 網友大呼驚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