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連自己鄰居的長相都記不住。在新加坡,為了促進社區和諧,改善鄰里關系,政府組織了很多活動,號召大家都能像關心自己的家人一樣關心鄰居。
據統計,新加坡目前有53%的人即便長時間不見鄰居出門,也不會探聽對方是否出事;81%的人沒有鄰居的電話號碼;60%的人不知道鄰居的名字。為拉近鄰里關系,促進社區精神,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牽頭,開展了一系列睦鄰項目。其中,2010年推出的“鄰里大使”計劃,就深得民眾好評。
據悉,在這項活動中,凡是10至18歲的青少年,都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請,擔任鄰里大使,他們到自己所在的社區分發政府印刷的“行為手冊”。這些手冊的內容包括:經常與鄰居寒暄、保持住所內外整潔、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等,讓大家都為自己所在的社區貢獻一份力量。除了這些政府規定的任務,很多青少年都視“鄰里大使”為一項榮譽,他們還會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家人,組織多種鄰里間的聚餐活動,增進鄰里感情。
其實,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在規劃社區時,就保留了增強鄰里關系的公共空間,稱為“鄰里中心”,為本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活動空間,還提供教育、文化、生活福利等配套服務。據了解,新加坡政府在建設社區時,還有意打破各族群集中居住的模式,遷居到政府規劃的組屋區的居民,必須經過抽簽,確保每一個組屋社區都有均衡的各族居民,鼓勵各族人民互相交往。現在,新加坡的鄰里關系有著質的飛躍,很多主婦在收衣服時,都會大聲提醒鄰居:“我看天氣不太好啊,鄰居們注意收衣服。” (文/辛斌)
?
?
?
?
相關鏈接:
“變”當選新加坡2016年度漢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