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職稱評審要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重點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道德,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近年來,我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去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創新職稱評價機制,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隨后,北京、廣東、山東、河南、江蘇等地相繼出臺政策,將職稱評審與外語考試、計算機考試松綁,邁出了職稱評審去行政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礎上,中辦、國辦近日印發《意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在各地各單位全面鋪開。
我國職稱制度自設立以來,就帶有濃厚的行政化色彩。由行政部門統一設置職稱評審考試門檻,將職稱評審與外語考試、計算機考試等考試項目捆綁在一起,并形成一條包括教材、培訓等環節的利益鏈,就是職稱評定行政化的典型特征。不但如此,行政部門幾乎主導了職稱評審的全過程,其間雖然也有專家團隊對申請者進行專業評定,但專家團隊主要按照行政部門制定的標準進行評定,其評價方法和結果難以體現真正的專業標準。鑒于此,《意見》解除了職稱評審與外語考試、計算機考試、論文指標等的硬性捆綁,取消了有關職稱評審的不合理行政許可,在簡政放權、去行政化改革上取得了實際成效。
職稱評審一方面要進行去行政化改革,另一方面,則要回歸學術共同體專業評價和用人單位自主評價的本位。《意見》提出,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 注重考核專業技術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成果轉化、標準制定、公共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既然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職稱評審回歸學術共同體的專業評價,主要由同行專家團隊的業內評價“說了算”,可以說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
職稱評審能否回歸用人單位自主評價的本位,體現用人單位的評定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自主權,也是檢驗職稱制度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人才最終要為用人者所用,學術共同體按照專業標準對人才進行的職稱評價,應作為用人單位使用人才的比照參考,而不應起決定性作用,有條件的單位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專業職稱評價基礎上調整相應的評價內容,為自己招徠和培養更多適合的人才。將來,一個經專業評審獲得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可能在某個單位并不受重用,其職稱與薪酬待遇等也不掛鉤;而一個職稱較低甚至從未參加職稱評審的專業人員,卻可能因具有特殊的專業能力,被這家單位評定為“內部高級職稱”,享受較高的薪酬待遇。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一是要減少而不是增加專業人員參加職稱評審的麻煩,使職稱評審更加便捷、科學、高效;二是要有利于充分發揮而不是人為耗費專業人員的聰明才智,讓職稱制度體系助推而不是妨礙專業人員鉆研業務、多出成果;三是要有利于用人單位積極培養人才、有效使用人才,有利于全社會源源不斷催生、涌現大量優秀專業人才。去行政化改革和回歸學術共同體評價、用人單位自主評價本位,符合上述三個目的,“一去兩回”應成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
?
相關鏈接:
職稱改革增強農村教師歸屬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