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光明日報記者 李陳續?
“過年不僅要準備雞魚肉蛋,還要備好移風易俗、文明向善的精神‘年貨’!”春節前夕,安徽宿松縣洲頭鄉泗洲村群眾文化服務中心大禮堂里,正在舉行“鄉賢”胡朝陽的專場報告會——從中學教導主任崗位退休后的十幾年里,胡朝陽擔任鄉圖書館管理員,主編出版了《宿松縣洲頭鄉志》,編輯期刊《涇江風韻》,義務進行文明宣傳,為鄉村的文化事業奮斗不止。
“植根鄉土的‘鄉賢文化’,已經成為引領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巨大力量。”縣委書記王華介紹,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中,宿松縣結合實際,通過激活傳統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示范引領作用,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弘揚文明新風。
進祠堂、進課堂、進講堂、進禮堂的“四進”,是宿松縣尊崇鄉賢、引領鄉風的重要載體。讓鄉賢文化走進祠堂,就是把鄉賢文化和宗族文化有機結合,鄉賢精神和家風家訓有機結合,使之成為修身持家之本。縣里為古今100多名鄉賢編史立傳,挖掘歷史人物齊家治國的故事廣泛進行宣傳,組織新鄉賢走進全縣100多個宗祠,開展“曬文明、賽家風、曬家訓”活動,由鄉賢領銜在新修族譜中開辟了孝心榜、愛心榜,把愛國愛鄉、報效桑梓等優秀人文精神植入到家規族訓之中。
在學校開展“學鄉賢”活動,引導青少年見賢思齊、勵志成才,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組織縣文史專家研究發掘、整理鄉賢文化資料,編印“宿松印記”“松茲風韻”等系列歷史文化叢書,編寫鄉賢文化校本教材,開展以鄉賢為原型的校園文藝創作活動,通過報告會、講故事、專題講座、圖片展覽、文藝演出等多種途徑,讓鄉賢文化在校園廣泛傳播。學校不僅倡導學生學習鄉賢精神,還組織學生推選“校內的學賢”,以身邊的榜樣激勵學生熱愛家鄉、努力成才、報效家鄉。
利用道德講堂平臺,抓住黨員干部“關鍵少數”,倡導黨員干部學鄉賢、講鄉賢、做鄉賢,最大限度地釋放鄉賢文化的效應。開展“尋找最美宿松人”系列活動,把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的農村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現代“新鄉賢”請上講堂,讓縣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領導干部在互動參與中感悟、認知、接受,從而自覺提升道德素養。縣委邀請宿松籍全國勞模、最美環衛工陳臘英等走進講堂作報告,使全體黨員干部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心靈的震撼。
把農民文化樂園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室作為宣講鄉賢文化的主陣地,把鄉賢文化和鄉賢精神轉化為口耳相傳的話語引導。成立“鄉賢宣講團”,進行事跡宣講,把鄉村新人新事新風尚,用黃梅戲和文南詞等藝術形式,自編自導自演,吸引了四鄉八里的群眾,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入耳入心入腦。在農民文化樂園和村綜合文化室,組織設計文化墻,建立“鄉賢功德榜”,營造濃厚的崇德尚賢氛圍。同時,在縣級媒體開辟《新鄉賢、新風尚》專題專欄,大力開展鄉賢文化宣傳,講有溫度的故事,持之以恒地加強正面輿論引導,讓尊崇鄉賢精神蔚然成風。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31日?01版)
?
相關鏈接:
春節文化走向世界助推中華文明潤澤全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