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種綠正當時。2月3日,農歷立春,也是春節后第一天上班日,貴州21萬干部職工在全省各地上山參與義務植樹。從2015年開始,這項活動似乎也成為了全省節后工作日的一個“習慣”了。
2015年,貴州省委、省政府組織省、市、縣、鄉、村五級干部,圍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號召掀起全民造林綠化貴州的新熱潮,努力建設“綠色貴州”,讓綠成為多彩貴州中最亮麗、最迷人的顏色。
當日上午10時,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中央生態公園植樹點一片繁忙的景象,揮鍬培土、踩實、為樹苗澆水……參與植樹的干部絲毫沒有閑下來的時間,有的還一邊勞動一邊與身旁的干部交流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看法。一會兒的功夫,原本荒無的小山坡已立滿了樹木。
“2月,是貴州最適合植樹造林的季節。”貴州省林業廳廳長金小麒表示,這樣的植樹活動也向社會傳遞了“信號”,省委、省政府把植樹造林、生態建設作為領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務”。“每年領導、干部帶頭植樹也顯示出對生態的重視。同時,也希望群眾能重視貴州的生態環境,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2016年,全省深入開展義務植樹,采取植紀念樹、“以資代勞”等多種方式,完成義務植樹栽植5608萬株,完成中幼林撫育任務600萬畝,1368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
綠色貴州 建設行動計劃進行時
近年來,為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兩江”上游水土流失,貴州以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植被恢復費項目、石漠化治理營造林工程等林業工程項目為依托,大力開展營造林建設。
2016年,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52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85.01萬畝、封山育林242.99萬畝、退化林修復17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同時,全省也大力推進城鄉綠化建設,各級圍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行動計劃、“多彩貴州·最美高速”、“五個一百”工程等,以環城城郊綠化、通道綠化、鎮村綠化、園區綠化、旅游景點景區綠化為重點,2016年,全省已完成綠化面積14.9萬畝。
2016年底,全省森林面積達1.32億畝,森林蓄積4.2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達到52%。“兩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建成。
綠色發展 助力脫貧攻堅
貴州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全省林地占國土面積的近50%,為了能讓貧困地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貴州積極探索林業產業發展與生態脫貧新路徑。
曾經是省級二類貧困村的谷腳鎮茶香村,200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從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種植刺梨以來,全村刺梨種植面積已達1萬畝,戶均刺梨種植面積25畝。2012年起,村民通過培育刺梨苗、出售刺梨果、加工刺梨等使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在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的同時,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土墻房已變成了小樓房,不少農戶還擁有了自己的貨車、小汽車……在龍里縣,類似茶香村依靠退耕還林等工程脫貧致富的村數不勝數。而現在,龍里縣刺梨種植面積達已達14.5萬畝,年產刺梨鮮果3萬噸以上,產值達1.5億元以上。龍里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人工種植刺梨面積最大、品質最優、產量最高的刺梨生產縣。
而這樣的模式,在2004年貴州省林業廳《貴州省退耕還林工程主要治理模式匯編》中“榜上有名”,列出了“退耕還林刺梨治理模式”,將刺梨林列為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刺梨林也可列入森林覆蓋率統計。
興林富民 引領綠色產業
貴州,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山區省份,林業也已成為發展貴州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貴州森林旅游發展迅猛,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以及野生動物、濕地類型保護區的景觀資源為依托,大力開展森林生態旅游。
玉舍、龍架山、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和梵凈山、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旅游已經產生良好的品牌效應,荔波縣、施秉縣、習水縣又新晉級為“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森林旅游業正在成為貴州林業經濟新的增長極。
據悉,2016年貴州的森林公園接待游客約4200萬人次,直接旅游收入約60億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500億元。而開展森林游憩、度假、療養、保健、養老等“森林康養”,也成為了貴州得天獨厚的優勢。
為此,貴州省林業廳組織編制了全省森林康養規劃和標準,力爭到2020年全省建成森林康養基地100處、年服務5000萬人次,建成森林康養品牌10個,把貴州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森林康養勝地和全國森林康養產業大省,爭取將森林康養培育成大旅游、大健康和林業產業的新業態。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江蘇淮安用品牌引領農業供給側改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