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拉姆·辛格在項目啟動會上發表演講。陳潔 攝
一場大雨,城市陷入內澇,區域交通幾近癱瘓;霧霾頻發,口罩成為出行必備,居民生活質量大打折扣……急性沖擊和慢性壓力讓不少現代大都市的脆弱性顯露無疑。在此背景下,“韌性城市”這一新型理念應運而生。20日,中國海鹽“全球100韌性城市”項目在浙江省海鹽縣啟動,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千年濱海之城,把脈風險應對能力,共謀韌性城市發展大計。
“海濱廣斥,鹽田相望”,立縣千年,于聲聲慢的海鹽腔中,海鹽譜一首悠遠綿長的文化史詩。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這座千年古縣的步伐也未曾滯緩半分:秦山核電小鎮提“顏值”增“氣質”,打響特色小鎮品牌;杭州灣跨海大橋、嘉紹大橋相繼建成通車,滿載古城新韻再出發。
海鹽縣委副書記、縣長王碎社告訴記者,海鹽一直致力于“產業優質、環境優美、生活優雅”的現代化濱海城市的打造,連續3年獲評浙江省“工業強縣”稱號,“去年海鹽縣實現生產總值407.8億元,增長7.0%;財政總收入63.1億元,增長5.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0216元和29606元,增長7.0%和8.2%。”
而在加速跑的過程中,一些城市痼疾也日漸凸顯。“當下,海鹽也面臨著危險品、氣象災害等事故的威脅以及海平面上升和海岸線侵蝕、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王碎社如是說。
在“100韌性城市”組織亞太區總監維克拉姆·辛格看來,海鹽所經歷的,正是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一大縮影。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火災、洪澇、沙塵暴等急性沖擊,也會經歷水資源匱乏、經濟適用房短缺、空氣質量差等慢性壓力。
“突發的沖擊或累積的壓力有可能導致社會瓦解、環境破壞或經濟下滑。”維克拉姆·辛格介紹說,“城市韌性”便是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城市韌性是城市中的個人、社區、機構、企業和系統在各種慢性壓力和急性沖擊之下存活、恢復適應、不斷發展的能力。”
一旦城市“武裝”起一套完善的韌性系統,急性沖擊和慢性壓力經合理應對后會轉化為新的發展機遇,“因為韌性系統能讓城市更為從容地承受、應對并適應各類沖擊和壓力。”維克拉姆·辛格說道。
經過激烈角逐,作為第三批會員城市加入“100韌性城市”項目后,海鹽將在這個暢通的國際化交流平臺上,汲取來自其他會員城市的經驗,得到更多的資源和技術。
“我們來到這里,希望把世界的經驗帶到海鹽,也將海鹽的經驗傳播至世界。”維克拉姆·辛格表示,“100韌性城市”項目與全球伙伴城市合作,幫助城市提高韌性,應對21世紀日益頻發的社會、經濟、自然挑戰。
項目啟動會上,海鹽縣政協副主席肖鈺鑫被任命為海鹽首席韌性官,肩負制定并執行韌性戰略、推廣韌性思維等重任,對于海鹽的“韌性未來”,肖鈺鑫信心十足:“我們將學習全球會員城市的先進技術,利用平臺資源充分提高城市韌性。”(完)
?
?
相關鏈接:
浙江溫州:將校園圖書館建在“云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