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創業考察、游學、旅行……在忙忙碌碌的就業季,有這樣一群“悠閑”的畢業生,他們并不急于“畢業就工作”或“先就業再擇業”,而是在面對多種多樣的職業選擇時,讓自己暫時處于待定狀態,慢慢考慮人生道路,這種近年來新興的現象被稱之為“慢就業”。
與被動“待業”不同,“慢就業”常常是主動為之。調查顯示,近年來,“慢就業”群體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一份針對2016年高校畢業生畢業去向的大數據報告顯示,2016屆高校畢業生當中,有4.8%的“95后”選擇“慢就業”,預計2017年這一比例還會進一步提高。
這些畢業生為何選擇“慢就業”?對“慢就業”應該怎么看?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寧愿“錯峰就業”,也不想“入錯行”
農歷臘月二十九,北京街頭已經年味濃郁,大街上行人也比平時少了很多。林志偉依然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自己的公司,“穩穩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而在一年以前,在他大學畢業半年多的時候,他還是一個“無業游民”,一邊實習,一邊考察各種可能的創業項目。
2015年6月,林志偉從北京外交學院金融學專業畢業后,既沒有考研、考公務員,也沒有投簡歷、找工作。“我向往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我當時還沒想好哪種工作更適合我,所以寧愿跟別人‘錯峰就業’,也不想入錯行,讓自己很痛苦。”林志偉說,“我是北京本地人,家庭條件也還可以,所以能夠支撐我有一個‘考察期’,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在“考察期”,林志偉給自己的目標是認清自我,同時為將來自由創業積累經驗。這也意味著,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摸著石頭過河”。
“所謂‘慢就業’,看似輕松自在,其實壓力不比工作的同學小。”林志偉說,其中最大的壓力來自父母那邊。他身邊的同學,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有之,考上國家公務員的有之,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的也有之。與其他人相比,他的行為算得上是“劍走偏鋒”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勸說林志偉找個正式工作,安安穩穩過日子。
“我當時的宗旨就是想方設法‘拖’,一直跟父母斡旋著,因為我相信自己很快會有成果。”林志偉說。時至今日,看著林志偉的事業有所起色,父母才終于理解了他探索的意義。
半年多的“考察期”,林志偉先后在營利性社團、教育機構、咖啡廳工作過。“我嘗試了一些感興趣的工作,考察了市場行情,積累了一定經驗,也明白了自己適合干什么。這段時間并沒有白費。”林志偉說,“創業需要資本、人才、技術、管理,我現在的人脈關系和經營思維很多都是那個時候形成的。”
2015年12月,經過半年的考察,林志偉與人合伙創辦了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在接下來的一年里,他的公司嘗試過科技營、無人機職業化培訓、線上科技制作節目……“雖然不少項目失敗了,但我們的團隊也得到了歷練,不管怎樣,創業要想成功,總是需要不斷嘗試,跨過一個個門檻。”林志偉說。
目前,林志偉的公司正在創客教育領域做著嘗試,專注于設計著自己的無人機和機器人教學產品。“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擅長什么,有什么資本,要靠自己的優勢去掙錢。”林志偉說,“現在畢業快兩年了,如果時光倒流,我還會這樣做,我相信自己的探索沒有白費。”
定位準了再出發,慢一些又何妨
與林志偉的“淡定”相比,金莎是在焦慮中開始嘗試“慢就業”的,她對職業的“考察期”也更早,在還沒進入大四畢業季之前,她就決定暫時休學一年,讓自己不那么急迫地面臨就業抉擇。
2015年4月,當身邊的同學著手準備考研、就業相關事宜時,即將步入大四的重慶大學英語專業學生金莎決定“Gap year一年”,到美國奧蘭多的迪士尼世界主題樂園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
金莎所說的“Gap year”,指的是間隔年、空檔年,原本是流行于國外的文化概念,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就業前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今,這一活動在中國大學生中也開始成為一種“新風尚”。
“我讀大學期間有些懶散,沒有明確的就業規劃,一想到馬上要面臨找工作就有些迷茫。”金莎說,自己不想再陷入“溫水煮青蛙”的境地,這次出國實習的初衷,就是想深入挖掘一下自己的興趣或今后的就業方向是什么。
在迪士尼,生活的環境不同于學校,金莎每天面對的不再是老師和同學,“每時每刻都要跟老板和同事打交道”,這也讓她提前明白,公司和學校是有很大區別的。“學生時代個人成績不理想,不會影響到他人,但是,在公司你做不好本職工作,則會影響到你的主管、你的同事,你需要為自己的錯誤買單。”
反觀這段“Gap year”,金莎覺得自己收獲了很多。“在家我是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獨生女,在國外每天下班不管多累,自己都得將生活料理好。更重要的是實習的經歷對自己擇業觀產生了重要影響。”金莎說,“英語專業的同學擇業,很多都是選擇教育行業,但我發現自己對公司運營更感興趣,或許我是個‘另類’。”
“在國外待了一年,在就業上的確比原來的同學落后了很多。”金莎說,比如回來以后很多同學都找到工作了,各方面都比別人慢半拍,“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每個人的道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只要走得踏實,走得有價值,‘慢’一些又何妨?”
“慢就業”不等于“不就業”,選擇“慢就業”要理性
近年來,像林志偉、金莎這樣的“慢就業”現象越來越多,有研究顯示,與“80后”的“畢業就工作”“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不同,“90后”尤其是“95后”的新生代就業群體中,“慢就業”現象更為明顯,很多畢業生并不急著找工作。
為何高校畢業生“慢就業”逐漸成為一種現象?有專家認為,一方面,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應屆畢業生沒有經濟負擔,并不急于找工作;另一方面,如今創業的訊息鋪天蓋地,有些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做電商或者先出去旅游甚至待業,慢慢考慮和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而隨著網絡的發達,開網店、干微商等就業方式既能帶來豐厚的收入又不用朝九晚五的坐班,更加多元化的職業給了這一群體更大的空間。
也有專家認為,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峰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們會更加看重專業是否對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愿再等等看,畢竟“入錯行”的代價可能會很大。和“揀到籃子里都是菜”的就業心態相比,這其實是成熟、理性的表現。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嚴天何認為,在看待“慢就業”現象上,最為重要的應是與“不就業”現象予以區分。
“‘慢就業’不是‘不就業’,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畢業生的個性化發展,是一種不隨大流、不盲從的就業心態。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確實存在兩個比較嚴重的誤區,一是盲目跟風,從眾式的考研、出國或是考公務員;二是畏懼就業,缺乏基本的發展規劃,通過一切可行的方式逃避就業。‘慢就業’很好地避免了第一個誤區,但也不能掉入第二個誤區。”嚴天何說。
“從高校就業指導的角度而言,我認為,應該加大個性化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教育的力度,同時培養同學們的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規劃能力及社會認知能力,從而促進畢業生更加科學地將自己的興趣、能力與社會需求有效結合。”嚴天何說,如此,“快就業”與“慢就業”就只是簡單的時間問題了。
?
相關鏈接:
新加坡媒體:“慢就業”開始在中國城市中漸漸流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