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教授姚先國
“就業是民生之本”,各國政府都把就業列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解決就業問題更是巨大挑戰。出人意料的是,201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已達到131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這一成就是我國堅持改革開放,貫徹實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大力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結果,證明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初步觀察,有以下幾個方面經驗值得總結。
以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就業彈性系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工業化、城市化創造了數以億計的就業機會,使數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鎮,從一產轉移到二、三產,較好的解決了就業問題。受此慣性影響,許多人對經濟增速下滑會帶來就業問題憂心忡忡。可是,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并非直線關系,而是與驅動增長的產業結構密切相聯。1980-1989年間,我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城鄉剩余勞動力就業,就業彈性系數為0.322,意味著經濟增長10個點,就業可增加3.22個點,90年代以來,資本密集型產業興起,就業彈性系數急劇下滑,“八五”期間平均為0.08。由此看出,如果經濟增長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擴張帶來的,就可能出現低就業甚至無就業的增長,反映二者關系的就業彈性系數就會下降。近幾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就業彈性系數有所回升。服務業占全國GDP的比重超過50%,對就業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進入高等收入階段,消費需求正在升級。因此以需求變化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結構,是今后解決就業問題的努力方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