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創新拓展就業空間
近年來,增長方式轉換、企業轉型升級成為熱門話題。“機器換人”、技術創新、產品更新換代成為廣大企業的自覺行動。許多人認為這不利于就業增長,因而持懷疑和排斥態度,這不難理解。早在英國工業革命時代,就發生過工人搗毀機器的“盧德運動”。從理論上上講這是技術創新的就業效應問題。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對于就業具有兩種不同的效應。一是“擠出效應”。機械化、自動化會大大減少直接操作的工人,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二是“補償效應”,通過兩種途徑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在企業內部,研發人員、銷售服務人員數量的增加,將補償直接生產人員的減少數量。從外部來看,企業效益提升帶來員工收入增加,造成新的商品、勞務需求,從而增加全社會的就業。總體看來,補償效應的作用更強、更積極一些。因此,對創新效應應該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
以人才戰略促進創業創新
發展動能轉換的實質是從物質要素投入驅動轉向人力資本驅動、創新驅動。實施人才戰略成為創新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在創業創新中的作用。2010年就印發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6年又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全國上下都制訂、實施人才戰略,大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大對教育、科技的投入,營造愛才、引才、用才的氛圍,為“人人可以成才”創造條件,為人才創業、創新提供良好環境。成功的創業、創新給經濟注入新能量的同時,也為其本人和他人提供了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以深化改革、加強法制建設保護勞動者權益,提高就業質量
由于中國處于體制轉型期,勞動力市場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勞動者的法定權益得不到應有保護,勞資沖突頻頻發生,影響經濟運行和社會穩定。黨和政府一直重視和諧勞動關系建設,先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勞動力市場運行,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加大了查處力度,通過嚴格執法保護勞動者利益,提高了勞動者的就業質量。使勞動力市場運行的規范化、法治化水平提升,減少了矛盾和沖突,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我國勞動就業取得了可喜成就,令人欣慰。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就業壓力始終存在,每年新增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畢業生、數以千萬計的中等教育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我國勞動力市場運行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平等就業、安全就業、快樂就業的局面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以形成和鞏固,全國上下還應為此作持續不懈的努力。
?
相關鏈接:
海口市用人單位2015年度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情況公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