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訊(記者羅浩)2月22日,Varkey基金會在“全球教師獎”官網公布了2017年入選該獎項的十位候選人名單,中國昆明師范專科學校附屬中學的心理教師楊博雅成功入圍,成為躋身前十唯一的一位中國教師。
這個結果,讓楊博雅覺得自己是在做夢。
Varkey基金會創始人Sunny Varkey先生說過:“我希望讓人們關注教師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積極影響,他們必須擁有最值得尊敬的正當社會地位,獲得相應的獎勵和名譽……想要鼓勵來自全球無論農村、鄉鎮和城市的孩子把變成全世界最棒的教師作為人生目標。”正是這幾句話,打動了楊博雅,她決定提交報名申請。
一路走來,楊博雅“過關斬將”,從入圍前50到入圍前10,一次次的驚喜之外,她收獲的是一次次的認可,這讓她無比自豪。
“我真的很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重新更好地認識老師這個職業,也讓孩子們覺得當老師是一件很棒很酷的事。”楊博雅說。
【夢想成為醫生的老師】
采訪楊博雅的地點最終定在文化巷的薩爾瓦多咖啡廳。
楊博雅坐在進門左側的一個角落,目光鎖在粉色電腦屏幕上,雙手不停地敲著鍵盤。她習慣,也享受在這樣半開放的環境里工作,既不像在家過于放松,也不會有在學校的那股嚴肅勁兒。恰到好處的熱鬧,能讓她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思考效率。
一聲招呼后,她將視線從屏幕轉移到我身上,側身挪了下座位,臉上掛滿笑容,粉色外套在燈光的照射下光亮了起來。
“全球教師獎”設立3年來,每年的競爭都異常激烈。今年入圍前十的候選人是從全球179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0名提名教師和申請人中選出。一個28歲的女孩,入圍前十候選人名單,并有望獲得百萬美金的獎勵,不由讓人對她和她的故事充滿好奇。
楊博雅出身教育世家,父祖輩都是老師,打小她就住在學校。在她口中,爺爺具備一切她能謂之為“榜樣”的特質:受人尊敬、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最重要的是,熱愛教育。
“他是個有魄力的人。雖然在大城市出生,卻可以毅然遠赴邊遠地區,甘于扎根農村,將一生奉獻給教育事業。”早年時,楊博雅將爺爺當作自己人生的“引路人”。
然而,楊博雅從小的夢想卻是成為一名醫生。
她說不出緣由,只是莫名地喜歡。再有,教師這份職業讓她感到枯燥,用她的話說就是“帶完一屆又帶一屆,沒意思”。
高考填報志愿時,她的第一志愿自然不是師范類院校,而是醫科類大學。她最后還是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或許是家人的不甘,再三建議下,她在提前批一欄寫下了“華東師范大學”,并最終被錄取。
關于專業的選擇,還有一段小插曲。起初,楊博雅的想法是“隨便填”,后來親友力薦過“公共管理”,但因一個玩笑無奈作罷:是學“你管校長”,還是“校長管你”?再后來,也更直截了當了,干脆就填學校的王牌專業:基礎心理學。
能被提前錄取和任性地填報專業,不是偶然,因為從小到大,楊博雅的成績都在全校名列前茅。
“以前,有很多人問我,說你學了心理學是不是就能知道別人在想什么。當然不是。簡單來說,我們學的是研究人在每個成長階段的發展規律和指導方法,從而幫助你更好地成長。”楊博雅再次露出微笑,“大學的時候,相比其他系,我們系的同學都要陽光積極一點,大學四年過得很輕松。”
那時,即便是在臨近期末考試的節骨眼,楊博雅也會和室友們湊錢去徐家匯的酒店訂間房,然后帶上足量的零食,晚上邊看書邊欣賞窗外的夜景。“因為大家都認為,生活的品質很重要。成績無非是個結果,過程中努力過就行。”
2012年,楊博雅畢業后回到昆明。通過招聘,進入昆明師范專科學校附屬中學,成為一名心理教師。
【“菜鳥”班主任的成長】
從學生到老師,身份的轉變,一度讓楊博雅無所適從。
在她印象中,講臺上的老師是神圣威嚴的。然而,現實卻狠狠地給了她一巴掌。
“學生調皮不聽話唄。”她分析過原因,一是自己年紀小,又是個女生,雖為班主任,但面對一個班五十多個學生,難免有些“鎮”不住。“估計是我脾氣太好,溫柔過頭了。”她笑著說。
第一次家長進校園活動時,楊博雅就曾被家長誤以為是學生。當時的她從外表看來,與學生基本無異。安排打掃衛生,學生討價還價、規定到校時間,學生總是遲到……這些都讓她很是頭大。
的確,這是每個老師都會經歷的階段。
但是,“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件很快樂的事,我很享受,是真正發自肺腑地喜歡這份職業。”在楊博雅看來,她身上最大的閃光點是永遠保持精力充沛,在求學的道路上也從未停下過腳步。朋友眼中,楊博雅是個“工作狂”,沒有周末,也永遠閑不下來。她可以在一個寒假,去五個不同的國家旅行,開拓視野,然后把新鮮的東西帶給學生。
楊博雅喜歡發朋友圈,也樂于和朋友在評論欄互動,但她卻不愿和學生在社交軟件上有過多交流。“因為我吃過虧呀。”她又開始笑起來,“以前我一發心情,學生就在下面留言,甚至還有人調侃。不覺得很奇怪嗎?”在向前輩“取經”后,楊博雅才意識到,和學生拉近關系固然重要,但過于親密,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忘記她“老師”的身份,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不利于教學的。“你能做到公私分明,但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做到嘛。”
學習如何把控好和學生之間距離的“度”,楊博雅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之后,她的任教之路走得很順。心理課上,她會融入游戲、話劇、戲劇、音樂等元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寓教于樂,這也使得心理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
而在與學生融入的同時,楊博雅也積極在與社會融入,她的方式是做公益。不管是山區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還是看守所、監獄等地方的弱勢孩子,她都投入了大量時間,用專業技能去服務更多的孩子。
“確實工作這幾年,我做了好多事情,同樣的時間,別人都會抱怨,但我確實是把時間用到了極致。所以經常有人覺得,我雖然只工作了五年,但創造的價值,遠不止此。”
這一點,在楊博雅的好友,昆明市心理咨詢師協會秘書長郝萬勝那里得到了認可。
“博雅表現出的專業能力、責任心以及策劃組織能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郝萬勝回憶,2014年昭通魯甸地震發生后,她到震中開青少年兒童心理援助工作,并憑借專業能力和協調能力,聯合團省委、華東師范大學等多個部門,在災區主導并開展了一個學期的心理課程,“這是史無前例的,因為不管是對主導者的專業能力要求,還是對其協調政府、民間組織、專業教育機構的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而博雅,克服種種不可能任務,圓滿完成了項目。”
同時,郝萬勝認為,楊博雅難能可貴的是,在同齡人忙于秀吃喝,打游戲,啃父母的時候,她已經在努力地實現專業的追求和社會責任的理想了。
如此這般,不知不覺,5年時間過去了。
【心理教學推廣的先行者】
有的問題,憑老師一人之力便可解決。但有的問題,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參與才能解決。
楊博雅就是在反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成長。
比如,每個學生的接收程度深受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影響,所以統一的教學模版和教育模式并不受用。換句話說,老師要怎么做到因材施教。
“你是不是有自己的見解。”我追問道。
“首先,要承認自己不是‘全能’的,把對自己的期望值降低一點,這樣才不會有壓力。學生是有差異性的,但其中也有共性。這需要老師反復尋找兩者的平衡點,不斷調整,最終找到適用于每個人的教學方式。”楊博雅始終保持微笑,“當然,老師自己也需要保持學習,不斷拓寬視野,這樣就能應對各種教學難題了。”
學生的成長之路,需要父母的參與。這句話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在孩子的學習方面,家長要積極參與,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了解他們每個階段的心理需求。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楊博雅說,優異成績的背后,也可能隱藏著許多問題,只是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到,“家長往往更注重考試方面的東西,容易忽略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家長愿意花很長時間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一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專業的老師,而不是自己。這讓楊博雅很是費解。“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任何專業老師都不及的,最了解孩子的,應該是父母。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很重要。”
因而,楊博雅特意將“家長”納入到她的課程制作中,希望通過共同參與,加強彼此互動,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也讓孩子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
“當孩子們走進活動室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非常驚喜。只有這位媽媽的女兒,非常非常不開心,也非常不愿意坐在自己的媽媽身邊,一直嘟著嘴。”這一幕發生在一次初二學生的家長課程上,楊博雅清楚地記得,“孩子叛逆,不愿跟家長溝通交流,家長也不知所措。”
通過課程,楊博雅看到,母女倆雖然私下不太親近,但在課堂上,仍是愿意協作完成互動分享的,“大約半年以后,她們之間的關系真的有了煥然一新的變化”。
楊博雅坦言,將盡全力把這套家長參與的心理教學模式推廣普及,走出昆明,走出云南。這樣,也可以給孩子們帶去更廣闊的視野,心理教育需要跨區域、跨領域共同努力。
“任何一個孩子的改變,都不可能是一個老師的功勞,而是家人、老師和學校乃至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她篤定地說。
告別后走出咖啡廳,一縷陽光透過灰暗的云層,照在臉上,很暖和。
昆明開始回溫了。
采訪后記:愛笑,愛講冷笑話的女孩
采訪中,楊博雅幾乎一直都在笑。工作中的心酸不易,她避而不談,聊得更多的是她感興趣的話題和孩子的心理教育。對話過程很輕松,很愉悅。“你知道為什么大海是藍色的?因為海里的小魚會不停地吐泡泡:blue……bule……”她會冷不丁地給你講冷笑話;“我最大的愛好是睡覺,一旦睡著雷都打不動。”她會和你分享她的興趣愛好;“我的辦公室在18樓,我們坐電梯上去。”她會指著五層高的舊樓一本正經地說。
微笑是她的標志性動作,任何時候她都在保持。在她身上,有著令人羨慕的“樂觀”,她就像個小女孩,永遠活潑開朗天真。
她說,她熱愛她的職業,和孩子們打交道,簡單自由。孩子們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怎么也不會讓她覺得上課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雖然課程是一樣的,但每一堂課對我而言,都充滿新鮮感。”
3月19日,“全球教師獎”最終獲獎人將在迪拜舉行的“全球教育和教學技能論壇”中揭曉。當天,楊博雅也將前往赴會,期待她擁有精彩表現。
新聞助讀:
“全球教師獎”:由Varkey基金會設立,有“諾貝爾教學獎”之稱,旨在表彰教師獲得的成就以及對教育界作出的貢獻,獎金高達100萬美元。該基金會是英國的非政府組織,致力于改進貧困孩子的教育,總部在倫敦,主要通過師資培訓促進發展中國家教育。
?
?
相關鏈接:
鄉村教師智能像機分享課堂 留守兒童父母遠程可看
教師咋用“懲戒權”?學生覺得被當眾批評是羞辱
海南2017年上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結束
教育部:中國現有300萬鄉村教師 中央投入人均補助300元
海南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11日舉行 設10個考點
患癌放化療30多次仍堅持上課 女教師被贊不倒青松
中學教師談早戀:戀愛是學問 是需要學習的能力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