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紫菜是塑料做的”、“同時吃螃蟹加柿子會中毒”、“豬血、木耳可以清肺防霧霾”……這些不斷風行朋友圈的生活傳言,有的還說得有理有據。
為了探尋這些傳言的真相,新京報記者梳理出近來不斷“刷屏”的食品謠言,并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些謠言一一破解,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之際推出,希望廣大消費者能安心消費,健康飲食遠離風險。
1 相克
海鮮+維C=毒藥?
【傳言內容】去年10月份,多個網絡論壇都推送一則消息說“鹽城一對小姐妹吃螃蟹加柿子身亡”。
不少人認為,不止螃蟹加柿子,螃蟹和含有維生素C的食品一起吃都會有中毒風險。類似的,蝦加維C一起吃賽砒霜。
【鑒定結果】螃蟹里的砷不是超標幾百倍,就不可能中毒。一次吃幾公斤被污染螃蟹和5斤西紅柿才可能中毒。
【鑒定者】范志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朱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辟謠
一次攝入5斤以上西紅柿才可能中毒
范志紅表示,傳言蝦蟹不能和含VC食品一起吃,歸根到底是擔心水產品的砷污染問題。需要注意的是,螃蟹容易引起過敏和食物不耐受。但這不意味著每個人吃螃蟹時必須禁食含VC的蔬菜和水果。
朱毅表示,在實驗室里,維生素C有可能使五價砷轉變為毒性很強的三價砷,但在飲食上不容易。如果一定要說會中毒,那么首先要吃幾公斤被嚴重砷污染螃蟹;之后,維生素C要一次性服用500毫克以上,也就是一次性攝入5斤以上西紅柿才有中毒的可能性,“一般人能吃這么多嗎?”
2 防霾
豬血和木耳清肺防霧霾?
【傳言內容】豬血在體內有吸收“垃圾”的作用。豬血的血漿蛋白經人的胃酸和消化酶分解后,會產生一種可解毒、滑腸的物質。這種物質能與侵入人體的粉塵、有害金屬微粒產生生化反應,變成一種不易被人體吸收的廢物,然后從消化道排出體外。同樣,木耳也具有清肺效果。
【鑒定結果】“清肺”,主要指的是減少空氣中粉塵對呼吸系統造成的損害。木耳、豬血等食品進入消化道,在腸道中通過膳食纖維吸附一些有害物質,但阻攔不了霧霾顆粒物對肺的損害。
【鑒定者】朱毅
辟謠
別指望食物和霧霾能短兵相接
朱毅表示,從理論上說,這些食物肯定是清不了肺的,應理解為一個廣義概念,表示有益于呼吸相關部位的健康,不過豬血、鴨血、木耳的清肺功能,只限于民間的口口相傳,中醫典籍里沒有看到,雪梨、銀耳、木耳、百合、蜂蜜也只是吃起來爽口而已。
豬血、雞血和鴨血,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有補鐵效果,其豐富的血色素鐵,以卟啉鐵的形式直接被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吸收利用率高。有研究表明,動物血可在人體腸道內減少一些有毒物質的吸收,并加快腸道內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的速率。
霧霾中PM2.5能長驅直入并沉積在肺部的細支氣管,可惜目前還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各路食材在消化吸收進入血液后,還能抵達PM2.5的集聚地,來清除PM2.5,沒法指望食物和霧霾短兵相接。
3 禽流感
吃雞鴨會感染禽流感?
【傳言內容】今年春節前后,一條“江西省瑞昌市高豐鎮郝愛軍,在烏石街飯店吃大盤雞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的消息在江西瑞昌市民的微信上風傳。
除了大盤雞外,“吃泡椒鳳爪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禽流感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等謠言也在網絡流傳。
【鑒定結果】吃煮熟的食物不會感染H7N9病毒。
【鑒定者】國家衛計委衛生應急辦公室
辟謠
吃煮熟食物不會感染H7N9病毒
根據國家衛計委衛生應急辦公室回應,導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是直接或間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帶毒禽類污染的環境中。尚無證據顯示H7N9病毒能通過經妥善處理后的禽類或禽蛋類傳播給人類。此外,吃煮熟食物也不會感染H7N9病毒。
此外,網絡上所謂的“禽流感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傳言也不屬實。根據國家衛計委網站公布的信息,直接或間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帶毒禽類污染的環境是導致人感染禽流感的最危險因素。禽流感病毒主要經呼吸道傳播,密切接觸感染禽類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也是禽流感的主要傳播途徑。據國家衛計委監測信息顯示,目前尚無證據表明H7N9病毒能持續地“人傳人”。
4 美容
吃豬蹄豬皮可以美容?
【傳言內容】“來,吃點豬蹄,美容啊!”這些年來,豬蹄可以美容的說法已經讓不少人深信不疑。傳言稱,吃哪補哪,豬蹄、豬皮含膠原蛋白,吃了可以讓皮膚更好。
【鑒定結果】從補充蛋白質而言,膠原蛋白并不是優質蛋白,不如喝杯牛奶吃個雞蛋。只要自己健康狀態良好,吃好睡好心情好,皮膚自然會有彈性、有光澤。
【鑒定者】朱毅
辟謠
膠原蛋白并不是優質蛋白
膠原蛋白通俗說就是驢皮、豬蹄的主要成分,往深里說,按照結構來分,可分為I型膠原為異質膠原,有兩種α鏈,而II型膠原為同質膠原,只有一種α鏈。人體或動物體內含有I型、II型等16種型號的膠原蛋白。分子結構上的區別為,I型膠原蛋白含有2條α鏈和1條α鏈、II型含有3條相同的α鏈。兩者有一定區別。
在我國,膠原蛋白在保健食品里經過批準的功能主要有兩項——增加骨密度和改善皮膚水分。這兩項功能都有適宜人群,如:前者為中老年人。號稱有其他功能,那就是違規了。
目前中國只有26個廠家的32個膠原蛋白品種獲“衛食健字”批號,市場上絕大多數膠原蛋白保健品都是食品當保健品,保健品當藥品,虛假廣告滿天飛。
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證據支持,口服膠原蛋白保健品在營養價值上比普通食品優越,單純從補充蛋白質而言,膠原蛋白因為不是優質蛋白,不如喝杯牛奶吃個雞蛋。
5 癌癥
吃蕨菜蕨根粉會致癌?
【傳言內容】早在2008年,就有傳言說,蕨根粉會致癌。傳言稱,餐館里的蕨菜和蕨根粉,會導致胃癌。
【鑒定結果】蕨菜中的致癌物質含量很低,且加工過程中一般會經反復洗泡、加堿高溫處理,不會有太大致癌風險。
【鑒定者】范志紅
辟謠
偶爾食用不會產生太大風險
看到原料致癌的說法,不必過于緊張。除抽煙會增加肺癌、喉癌、口腔癌等風險外,食物原料的致癌風險是在于長期、大量消費某些食物。人體有自我調節作用,偶爾食用不會產生太大風險。
蕨菜的致癌傳言,其實麻煩的來源來自蕨這種食物本身。它含有一種致癌物(原蕨苷),國外研究發現這種物質確實有致癌效應,經常吃蕨菜的幼嫩部分致癌風險會更高些。但蕨根里的致癌物質是水溶性的。也就是說,多洗幾次,就能把大部分致癌物質洗掉。加工時,人們為去除它的苦味,會反復洗泡,加堿處理、腌制處理等,最后還要高溫滅菌,這些加工會明顯減少致癌物含量。
蕨根粉中的致癌含量本來就低,如果只是偶爾吃一次,那么實際暴露量很小,基本不用考慮致癌問題。
6 氯
自來水加熱產生氯有致癌風險?
【傳言內容】朋友圈曾一度盛傳,蒸煮食物時一定要用開水,因為自來水中的氯加熱過程中有致癌風險。因為蒸煮食物時,自來水中的氯經過加熱會包覆在食物上,食用致癌,因而要打開鍋蓋把水燒開再蒸煮食物。
【鑒定結果】自來水中的余氯含量很低,目前也未發現余氯超標問題。自來水中的氯不存在致癌風險。
【鑒定者】劉清珺(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辟謠
北京幾千水樣未出現過氯超標
加氯是自來水消毒最簡單、經濟的辦法。氯氣與水發生反應,會生成次氯酸與鹽酸。次氯酸能殺菌,但不穩定,易分解釋放氧氣。自來水消毒產生的鹽酸濃度遠低于人體胃酸中的鹽酸含量。所以無需擔心。
劉清珺稱,根據這幾年在北京地區的自來水抽樣檢測結果,幾千個水樣中,沒有出現過氯超標情況。
同時,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食品安全化學實驗室專家介紹,根據國家標準,自來水中的余氯一般會限量在零點幾ppm,不會超過1ppm。
自來水經過氯氣殺菌后,留下余氯含量在每升1毫克以下,遠低于每升5毫克的WHO標準,也就是說,國家飲用水標準的安全要求高。另外,由于氯的刺激性氣味,當水中氯含量超過每升2毫克時,多數人能聞到。
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在“致癌分類”中,把氯劃為跟咖啡因同級,意為“目前尚無足夠資料來確定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
7 雞蛋
白皮雞蛋更有營養?
【傳言內容】雞蛋的營養成分與蛋殼顏色有關系,白皮雞蛋更有營養。選購雞蛋時,最好選白皮雞蛋。
【鑒定結果】雞蛋營養與蛋殼沒關系。
【鑒定者】朱毅
辟謠
蛋的營養取決于蛋殼形成前
蛋殼的顏色實際上在雞蛋形成的最后一道工序,在母雞生殖道里面,子宮上皮分泌色素,均勻涂抹在白色的蛋殼上,有卵子提供出來的色素,和某種雞下的、雞是怎么養的、雞吃的是什么、雞心情狀態都息息相關,但是和雞蛋的營養之間沒有什么關系,蛋的營養已經在它的蛋殼形成之前決定了。
相關檢測結果顯示,紅皮雞蛋和白皮雞蛋都為12%左右;熱量方面,紅皮雞蛋比白皮雞蛋高一點,其中紅皮雞蛋脂肪含量更高。
8 塑料
紫菜和粉絲是塑料做的?
【傳言內容】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段視頻。視頻中,消費者用打火機點著了粉絲,且越燒越旺,并稱這種燃燒的粉絲“讓人不敢吃”、“塑料做的”。
與粉絲類似,在網上和微信朋友圈也流傳“塑料紫菜”的視頻,這些“塑料紫菜”的故事鏡頭均為網友將在超市購買的紫菜放入水中浸泡后,在手中撐開并稱花不小力氣才能扯斷,視頻中的紫菜半透明狀且具一定彈性,然后把這種紫菜標榜為黑塑料制成的“假紫菜”。
【鑒定結果】市場上目前基本不存在塑料制成的紫菜;單憑是否好撕開不能判斷紫菜就是塑料膜做的。
【鑒定者】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
辟謠
北京近三年抽檢未發現塑料紫菜
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專家稱,粉絲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和水,而淀粉本身就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含碳氫元素,所以易燃。一般干粉絲都是可燃燒的。光憑能否燃燒來判定,不靠譜。
紫菜藻體呈膜狀。而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塑料制成。紫菜和塑料薄膜差異較大,但由于工藝不同,可能有的紫菜好撕開,有的不好撕開,不能簡單通過不好撕斷定就不是紫菜,還是需要科學檢測。
近期,北京食藥監局抽檢了45種紫菜樣品,均未發現摻假,現場根據監督抽檢數據庫統計。此外,近三年北京市共抽檢紫菜樣品278個,目前未發現樣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現象。
9 酵素
水果酵素能排毒養顏?
【傳言內容】據網上流行的說法,水果酵素是一種用新鮮水果加糖后經密封發酵的產物;據稱,“酵素”這個詞是從日本引進,風靡于臺灣,再“轉口”到大陸,用中文規范表達稱作“酶”。據傳言,酵素中含有脂肪分解酶,可分解人體的脂肪,能讓人減輕體重、保持體型。而且,酵素還能凈化血液、改善體質、抗炎、預防脫發……
【鑒定結果】酵素也是蛋白質,吃進胃里就失去了活性。自制酵素操作不規范,有致病風險。
【鑒定者】宋全厚(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范志紅
辟謠
自制酵素發酵中易混入致病菌
宋全厚介紹,根據相關國家標準,只要是在允許范圍內生產的水果酵素產品,就沒有太大安全風險。但自制過程不比工業制作,無法進行嚴格的殺菌,有可能在自制發酵過程中混入了原料或空氣中的致病菌,會導致腹瀉等風險。
水果酵素是否真的可以包治百病?范志紅表示,“酵素”是從日語里翻譯過來的,并不是一個確切的表述。目前發現的酶除極少數是核酸以外,絕大多數屬于蛋白質。蛋白質在加熱及酸堿度改變的情況下會發生變性,因此,即使生吃含酶的食物,在胃酸作用下,這些蛋白質也會失去活性。
10 轉基因
土豆切開不變黑是轉基因?
【傳言內容】網上曾一度流傳消息稱,中國的土豆切開后不變黑,是轉基因土豆!而美國的土豆切開了會變黑。
【鑒定結果】土豆削皮不變黑,這并不是轉基因土豆的特征。中國并無生產轉基因土豆。
【鑒定者】黃大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辟謠
不變黑并非轉基因土豆特征
土豆的變黑,源于它含有的多酚類物質在氧氣中被多酚氧化酶氧化從而產生褐變。
黃大昉介紹,土豆削皮不變黑,并非轉基因土豆的特征,而且中國并不生產轉基因土豆。一項科學研究表示,不易褐變的土豆品種早在1995年就通過傳統育種培育出了。世界范圍內獲得過批準投入市場的兩種轉基因土豆都不是為了防止褐變,而且它們如今的種植面積也都接近零。
對于轉基因技術,黃大昉說,發展轉基因技術最早的是美國,第一個轉基因食品從1996年就開始吃了,現在全世界有28個國家在種植轉基因作物,50多個國家在進口轉基因作物產品,加工食品、飼料,包括我們國內絕大部分人也都吃過轉基因食品,比如轉基因大豆最后榨成豆油,這就是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沒有傳言的那么可怕。
?
?
相關鏈接:
李晨工作室回應天價面疑云 曬菜單澄清謠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