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成都3月20日電(記者劉裕國、王明峰、白之羽、邱超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兩會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重大判斷,在四川就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四川省農業廳主要負責同志舉例說,四川是糧食主產省之一,但常年要從省外調入50億斤優質稻谷、230億斤加工轉化用糧,占省內產量的40%以上;四川是全國的畜牧業和西部的水產大省,但牛羊肉自給率只有85%,兔肉消費占全國六成但1/3依靠外調,淡水水產品自給率不到70%。
針對上述結構性矛盾,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刻領會、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市場需求導向,進一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主攻農業供給質量,加快發展川茶、川酒、川菜、川藥、川果等“川字號”特色產品,增加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
種什么,看市場。根據市場行情,四川引進推廣一批優質高產、適銷對路的優良品種,搞好品種熟期搭配,因地制宜錯季發展,實現均衡上市。針對“早不過兩湖,甜不過贛南”的現實,柑橘產業重點發展晚熟品種。眉山果斷淘汰市場不占優勢的紅橘等劣勢品種,引進培育晚熟品種,現在“不知火”已火遍全國。
養什么,看需求。四川在鞏固糧油、生豬等優勢農產品基礎上,大力發展水果、蔬菜(食用菌)、地方名優水產品等市場緊缺優質農產品。大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積極發展加工品和中、高端農產品,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求。
賣什么,塑品牌。四川不遺余力打造“川字號”品牌。以茶葉為例,四川省財政投入5000萬元打造“天府龍芽”全茶類省級公用大品牌,吸引全川137家企業加入,抱團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1日 01 版)
?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寧夏篇]精準路徑拔“窮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