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要來到,你是否打算回鄉掃墓、祭奠先人?踏青掃墓、燒紙錢、放鞭炮、吃青團艾粄……祭祀亡人、寄托生者哀思,向來是我國清明節的傳統。而在國外,許多國家也有這樣特別的一天,以各種各樣的節日、儀式,來寄托對逝去親友、亡故烈士的哀思。那么,國外的“清明節”又是哪一天呢?他們又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紀念先人、表達思念?讓我們來看看國外“清明節”之最吧!
最愛國的“清明節”:美國、以色列、坦桑尼亞
美國“陣亡將士日”展現民眾愛國情
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
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是為了悼念在各戰爭中陣亡的美軍官兵,于1971年由聯邦政府定為國家節日,日期為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一。人們起初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這一天僅祭奠所有的戰爭死難者,后來在民間逐漸演變為一般家庭祭奠去逝的親人。
陣亡將士紀念日不單是對美國人展現愛國情操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民間更是代表夏季正式開始。不少海灘、游樂場、小島的夏日渡輪等等,都會由該星期的周末開始營運。由于連續3日假期,令不少美國民眾到郊外燒烤野餐、到海邊玩樂或者參觀博物館等等,導致交通擠塞頗嚴重。
以色列:系列國家紀念日寄托哀思
2015年4月15日,以色列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亞德韋希姆大屠殺紀念館舉行一年一度的大屠殺遇難者紀念儀式
以色列人民于每年公歷5月左右連續紀念“大屠殺紀念日”、“死難烈士紀念日”和以色列的國家“獨立日”。以色列大屠殺紀念日是根據猶太歷法確定的,按照公元紀年每年則有所不同。
由于巴以沖突持續不斷,給以色列造成巨大傷亡,所以這些看似很官方的節日實際上直接與以色列萬戶千家的感情相連。每當這些日子來臨,以色列人都會手捧鮮花,舉著蠟燭來到各自的親人墓前,用猶太民族特有的風俗——往親人墓碑上擺象征永恒的石子來表達內心的哀思,很多墓碑都是采取平放的形式,以便墓碑上能有更大的面積來承載親友的寄托“哀思”的石子。
坦桑尼亞:“哀思節”悼念獨立戰爭烈士
坦桑尼亞人民為逝者下葬
坦桑尼亞是古人類發源地之一。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遷入該地區,19世紀德英等國殖民勢力相繼侵入。為了爭取獨立,坦桑尼亞人民同殖民者展開了英勇斗爭,1961年坦噶尼喀宣告獨立,1963年12月桑給巴爾宣告獨立,1964年二者組成聯合共和國,同年10月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為了悼念在獨立戰爭中為國犧牲的死難烈士,坦桑尼亞人民把每年的9月2號定為“哀思節”。每到這一天,人們自愿地到墓地獻花、掃墓,國家領導人也親臨烈士陵園,虔誠祭掃,也有人到獨立廣場的紀念碑前敬獻花圈,以此寄托對烈士的哀思。
最環保的“清明節”:新加坡、俄羅斯
俄羅斯:墓前畫彩蛋 用假花代替真花托哀思
俄羅斯人民紀念逝者
在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俄羅斯人都要舉家前往已故親人的墓地掃墓,這個節日就是俄羅斯的紀念死者節。紀念死者節在俄語中的名稱叫“拉多尼察”,字面上看不出憂傷的意味。據俄羅斯語言學家考證,該名稱源于“降生”和“快樂”兩個詞。這個節日被特意安排在復活節之后,就是讓人們不要為失去親人而悲傷,反而應該為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安息而欣慰。
在紀念死者節這一天,俄羅斯人會舉家前往已故親人的墓地掃墓和祭奠。按照傳統習俗,他們會在墓前供上繪有彩色圖案的雞蛋,據說這樣可以祈求保佑逝者,此外還會供上甜乳渣餅、餡餅、果子羹等食品,在墓地周圍種上花草。祭奠結束后,全家人會在墓前簡單地聚餐,每個人都要飲上一杯伏特加酒,但飲酒時不能碰杯也不能說話。虔誠的東正教信徒則在去墓地前先到教堂為逝者點上蠟燭,并為逝者的靈魂安息進行禱告,領取圣水灑到墓地前。如今,祭奠的一些細節有所變化。比如,過去俄羅斯人在墓地前擺放的是鮮花,現在則越來越多地使用制作精美的假花,一來假花可以擺放更長久,二來假花比真花價格相對便宜。
新加坡:政府定制焚燒桶 便于清理
比起清明節,新加坡華人更重視每年陰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為了不影響衛生又便于清理,新加坡的焚燒桶由政府定制,每年七月擺放在屋前供人們燒紙用。
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并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歷七月都有表演。
最歡樂的“清明節”:菲律賓、墨西哥
菲律賓:搭帳篷、唱K式的家庭聚會
2008年11月1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一個公墓,一名男孩在清理親人的墓碑。
菲律賓人通常會在每年秋天的萬圣節和萬靈節為逝去的親人掃墓,他們會在墓地搭起帳篷過夜,并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在歡樂的氣氛中緬懷親人。萬圣節和萬靈節這兩天,是菲律賓一年中墓地“人氣”最旺的時候。在萬圣節前一天,守墓人會將墓地及周圍道路打掃得干干凈凈,迎接掃墓者的到來。萬圣節前夜,許多民眾就陸續趕到墓地,搭起帳篷過夜。
掃墓的時候,菲律賓人不僅會為逝去的親人獻上鮮花和祭品,也會為自己準備食物和各種娛樂活動。在親人墓前,有人禱告,有人做飯,有人打撲克,有人彈吉他,甚至還有人唱卡拉OK,仿佛是在舉行熱鬧的家庭聚會。一家菲律賓媒體評論說,萬圣節和萬靈節不僅是死者的節日,也是生者的節日。
墨西哥:用慶典迎接亡靈回家 被列入非遺
墨西哥“亡靈節”
墨西哥的亡靈節分為兩天,每年的11月1日是“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人。每到此時,墨西哥人會在家里擺好祭壇,祭壇上放滿鮮花、糖果、裝飾物等,歡迎去世的親人回家,或在墓地擺好宴席,放音樂,徹夜守候慶祝。墨西哥土著人認為,死亡并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反而應該用歌舞和五彩斑斕的慶典歡迎亡靈們回家。
“亡靈節”起源于古老的墨西哥土著印地安文化,16世紀西班牙人來到新大陸后,西方天主教“萬圣節”與印第安人祭祀亡靈的古老傳統相結合,從而逐漸形成了今日的“亡靈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墨西哥亡靈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墨西哥的“亡靈節”與其他西方國家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還是繼承了印第安人傳統,表現出印第安文化特征,以及他們對生與死特有的幽默和理念。在他們看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點。亡魂會去往另一個幸福的世界,享受新生命的開始。
最有宗教色彩的“清明節”:柬埔寨、波蘭
柬埔寨:去寺院祭祀亡人是重要活動
2011年9月27日,柬埔寨“亡人節”時舉辦的騎水牛大賽
佛教是柬埔寨的主要宗教,因此柬埔寨的“清明節”也極具宗教特色。每年的佛歷10月1日至15日舉行的亡人節以追思亡靈祭拜先人為主旨,是柬埔寨最隆重的節日。亡人節的內容十分豐富,每家每戶在祭拜先祖的同時,還會出去踏青、野餐、走親訪友,各地還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像水牛賽跑、摔交比賽、棍術表演等等。
去寺院里祭祀是亡人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帶上祭品,去寺院祭拜,各家佛寺無論大小幾乎都會爆滿。有條件的,天天都會拿飯菜到佛寺中去,有的人甚至一個上午可以到三四間佛寺去布施;沒有條件的,15天中只能去一兩次或一兩間佛寺,但必須去。按照高棉民族傳統的說法,就是去的佛寺越多,所積的功德也就越多。
波蘭:做彌撒為死者祈禱
波蘭悼念逝者活動
每年的11月2日對波蘭人來說是一個緬懷逝者的傳統節日,被稱作亡人節,它緊接著11月1日的萬圣節。而如今在波蘭,對死者祭奠活動則主要集中在11月1日。這一天,人們都去墓園掃墓,年長者點燃象征死者不朽的燭燈,讓孩子敬獻,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他們還會擺放花束、花籃或者其他裝飾,表示紀念故人。
根據波蘭的傳統解釋,亡人節從12世紀開始流傳,直到15世紀末才在全國范圍內被人們接受。除了掃墓,波蘭人還會去做彌撒,為死者祈禱。(文字圖片來源:新華網、海外網編輯:田明、實習生 李夏)
?
?
相關鏈接:
蘭州清明祭祀儀式:著漢服 倡環保 揚傳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