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5日消息(記者 曹馬志)“不放鞭炮不燒紙,一束鮮花寄哀思。”4月4日上午,在海口顏春嶺公墓,年輕的梁女士帶著幼兒掃墓,打算用紙錢掃墓的她,看到墓地入口有鮮花兌換區,最終決定向墓地工作人員免費兌換了一束素菊,手捧鮮花入園祭祀。
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今年清明,隨著文明祭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采用鮮花祭祀、網上寄哀思等低碳方式追思親人,綠色清明蔚然成風。
文明清明 鮮花寄哀思
4日上午,在顏春嶺墓園入口處,記者看到鮮花臨時銷售點,多位檔主正在忙碌地布置鮮花,花束以菊花為主,不時有路過的市民前來選購,捧著花束進入墓園,鮮花環保祭拜受市民歡迎。
走進墓園,“清明祭祖講公德,火未熄滅人不離”、“低碳祭祀、平安清明”等橫幅標語隨處可見。“我們希望通過宣傳標語和鮮花換紙錢等方式,提倡市民綠色祭祀。”顏春嶺墓園管理處負責人秦鋒說。
清明假期,墓地特別在顯著位置設立了鮮花兌換區,多個志愿者也主動走進人群宣傳文明祭祀理念,前來兌換的市民絡繹不絕。聽了志愿者的講解后,市民梁女士馬上決定將手中的紙錢換成鮮花,用實際行動支持綠色清明。“我也想給孩子一個正面的影響,讓他從小樹立文明環保理念。”梁女士今年專門帶了不到十歲的兒子一起過來祭祖。
秦鋒介紹,通過廣播、LED屏等各種媒介,高頻大規模宣傳紙錢兌換鮮花,是今年顏春嶺墓園一大亮點。僅4月3日,市民主動兌換了數百束鮮花,同時,園區將收集來的紙錢,進行集中環保處理。記者了解到,今年清明節,海口民政部門聯合各地墓園首次開展“紙錢換鮮花”活動,任何前來祭掃的市民都可以到墓園指定兌換點將手中的紙錢、鞭炮等換成免費鮮花。
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在不少墓地,市民主動帶鮮花祭祀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海口吉蔭賢陵園,前來祭拜的人群基本以家庭為單位,鮮花成了人們祭掃的“標配”。“我們每年清明都過來,都是帶鮮花的,現在提倡綠色文明祭祀,應該支持,緬懷親人,重在心意。”與親人一同前來祭掃的市民洪芳芳說。
綠色清明 新風尚入腦入心
作為墓地管理者,秦鋒感受到近年來海口文明祭祀的新風尚,越來越深入人心,他所在的顏春嶺墓園是海口規模最大的公墓,每年全市不下于八成的祭祀群眾來到這里掃墓,使用紙錢的人逐年下降,而使用鮮花祭祀的人數逐年遞增。
“這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對綠色清明的大力倡導,更關鍵的是,和近年來人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也密切相關,所以我們才看到低碳過清明的市民越來越多。”秦鋒說,隨著鞭炮、紙錢等祭祀方式的減少,火災等安全隱患發生概率將大大降低,這將有利于營造更加整潔有序的墓地環境。
網上祭奠等低碳祭掃也為更多市民所關注,海口開展的“網上祭英烈”活動,讓綠色清明成為清朗網絡空間的一抹亮色。記者在專題網頁上看到,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桂林洋經濟開發區、三江農場、市直機關單位、市教育局直管學校等都積極參與,截至4日19時10分,全市通過網絡獻花祭奠英烈的網友已達1783076人次。
“時間的長河流淌不息,卻沖不淡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當年他們浴血奮戰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鮮花朵朵,綠樹成蔭,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網友薛皓元向英烈致敬。網友吳川祥說,“值清明佳節,祭英雄先烈,緬懷先人偉績,牢記歷史教訓,先烈以生命換來的和平,子孫當奮力勇往前行,不忘先烈遺志,只爭朝夕……”
感恩清明 精神洗禮凝心聚力
“撒一碗清酒,放一束鮮花,這是對已逝親人最好的紀念方式,既不會擾了先人的清凈,我也能安安靜靜地陪他們坐一會。” 4月3日,在顏春嶺墓園一區,一位頭發花白的阿婆蹲在墓碑前,拿出事先備好的紅漆,用筆慢慢地描寫碑文,動作很輕、很慢……
看到這一幕,掃墓的市民陳玲突然覺得,掃墓不僅是追思先人,更是通過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讓活著的人有了牢固的情感寄托,可以更好地珍惜當下,平安健康快樂地享受生活。
“爺爺奶奶去世很多年了,可我現在還是很想念他們。”陳玲還記得,小時候,奶奶攢下一枚枚硬幣和小額的紙幣,一直存在家里舍不得花,等到她過去的時候,奶奶就會“慷慨”地給零花錢,讓她去買好吃的。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市民政局負責人認為,文明祭祀也是文明社會的重要范疇。祭祀先人,不僅是一場尋根問祖之旅,也是一次精神的深刻洗禮,繼承先輩的優秀精神,更好地創造幸福生活,同時,凝聚精神動力,推動文明社會建設,打造更加和諧宜居的城市。
就在清明節首日,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來到了金牛嶺烈士陵園,他們向紀念碑敬獻了花籃,并向革命烈士鞠躬致敬、莊嚴默哀。“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紀念碑下,同學們重溫了入黨誓詞,以此緬懷先烈。“祖國的繁榮富強來之不易,那是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年輕黨員一定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堅定信念,為祖國作貢獻。”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四學生郭同學說。
?
相關鏈接:
文明新風拂清明 海口各墓園共接待祭掃群眾21萬人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