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工人們埋頭背著石頭,一點點為濕地擋土墻填著料……4月7日中午,氣溫達32℃,但在美舍河鳳翔段三級濕地建設項目上,數十名工人忙得不亦樂乎,他們用汗水將美舍河澆灌得越來越美。7日上午,美舍河濕地公園鳳翔段三級濕地試驗段的臺地經過不斷調試水位后完工,發黃污水首次全程經過三級濕地梯田過濾后變為清水。
美舍河過去是怎么樣的?現在又在進行怎樣的治理達到如此好的效果?未來的美舍河又將呈現怎樣的“容貌”?連日來,記者走訪美舍河治理現場,采訪美舍河治理專家,為大家一步步揭開美舍河美麗容顏。
三級濕地試驗段初步發揮部分功能。記者 黃一笑 攝
污水經過濕地梯田過濾后變為清水。記者 石中華 攝
記者 羅津
過去
蜿蜒美舍河惹人憐
“美舍河的兩岸,曾是一片綠油油的農田,河水清澈見底。一到傍晚,很多人會沿著河流的方向漫步前行……”美舍河是一條縱貫海口南北的主要河流,被稱為府城地區的母親河,回想起美舍河過往的景象,河畔的大多數民眾都描述著這樣的一幅美景。
很多人不知道,過去的美舍河不僅水清岸綠,而且并不叫美舍河。記者翻閱歷史,發現《瓊臺志》、《瓊山縣志》有記載:在宋代,美舍河別稱龍潭水(因源自龍潭)、南溪水(因從府城南流過)、南橋水(因流經府城南橋);明朝時多稱學前水,因該水從位于府城的瓊州府學宮和瓊山縣學宮前流過,因而又稱學前水;清代起多稱潘公河和美舍河。
而在美舍河中游的海口市瓊山區河口村,許多老人現在還習慣將美舍河稱為“河口河”。據河口村的老人說,美舍河在府城東南河口村附近分成兩支,一支流入南渡江(現已干涸),另一支流經府城東門、攀丹村、五公祠、夏瑤村和白龍、美舍等海口東部城區,在長堤路和平橋東側匯入海甸溪,再由海甸溪從海口新港處流入瓊州海峽,所以大家叫它“河口河”。
這么清澈的水,發源地又是哪里呢?據市水務局專家介紹,羊山水庫和附近濕地不斷補給著沙坡水庫,而沙坡水庫正是美舍河的發源地。據了解,美舍河從上游的沙坡水庫流至和平北路橋東側,流進海甸溪再入海,上游稱蒼峰河、下游稱美舍河,干流河長22.7公里、流域面積為53.16平方公里,河寬10米至220米,平均坡降1.90‰。
而羊山水庫的水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在多方打聽下得知其來自玉龍泉,在海口繞城高速與觀瀾湖入口處,記者見到了它:泉水如今水量雖然不大,但水清澈見底,一群群小魚結伴暢游。“過去,我們常常來這里接水煮茶喝,水質非常好。”龍婆西湖廟里,附近村民林先生告訴記者:“炎熱的時候,我常常帶著兒子來這游泳,但如今水量小很多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美舍河如今已呈近老年性河谷形態,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河谷從地貌輪回的角度可分為幼年谷、壯年谷、老年谷,當河流經長期發育到老年,谷地非常寬展,比降很小,水流流速甚緩,主要為旁蝕和沉積,會形成寬廣的谷底平原。
然而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美舍河河道逐漸萎縮,水質逐漸變差、渾濁。農業、養殖業等面源污染,管網不完善地區污水直排;硬質護岸等三面光,污泥清理慢;缺乏有效的、系統的治理措施……
美舍河,渴望新生。
現在
海綿理念繡好美舍河花
如何讓美舍河重煥生機?海口找到了答案——幾個月來,我市以“海綿城市”理念生態治水,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多元系統水環境提升戰略,立足將美舍河打造貫穿城區南北的重要水生態景觀廊道。
修復后的美舍河鮮花盛開。記者 張 洋 攝
治水先治污。為強化源頭管理,加強環境監管、加大處罰力度,確保美舍河水體環境安全,從今年開始,環保部門通過每天3次以上定時或不定時巡查的方式,對美舍河周邊500米范圍內的污染源進行全面排查,定位拍照記錄各個排水口、排污管,摸清污染源點位;并將美舍河沿岸和上游的沙坡水庫劃為8個責任段,設立18塊分片管理責任牌,分別標注責任段范圍、責任領導、巡查人員、巡查事項、舉報電話及監督電話。環保監測部門分別在美舍河2號橋段、中山南路布設2個點位,沙坡水庫壩下、美舍河丁村段布設6個點位進行取樣監測,及時掌握美舍河水體水質現狀;同時,開啟美舍河沿岸專項整治夜間巡查工作,凌晨突擊查處違法排污企業。此外,我市摸清排污口和雨污水混接、錯接問題癥結,排查雨水管網約216.8公里、排水口338個,系統制定清污分流、分散污水處理廠布局的方案,控制外源污染物直排入河,徹底解決污水直排帶來的污染問題。
“如今,美舍河被打造成為‘水安全的河’、‘有生命的河’、‘有文化的河’、‘社會的河’、‘經濟的河’。”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告訴記者,“水安全的河”是指美舍河治理后能與洪水成為“朋友”,能最大限度地把水留住和把水安全排入海;把美舍河變成一條有生命的河,提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目前正讓美舍河變成一條河底有水草浮動、河中有魚蝦漂游、河岸綠樹成蔭,真正有生命力的河。
不僅如此,還將美舍河分為五段,因地制宜分段治理。美舍河從入海口一直到國興段的水體都有一定鹽度,均具備種植紅樹的條件,已開始選定栽種紅樹;高鐵沿線段河邊上,安裝了38臺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日處理污水流量達到7500立方米,將劣五類水質凈化為達到城市一般景觀要求的五類水質,同時滿足國家污水處理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一級A排放標準。
鳳翔段梯田濕地,是美舍河用“海綿”理念開展生態修復的點睛之筆。俞孔堅說:“同時,美舍河的治理保留著兩岸的田園、菜地,在加上人工濕地水凈化技術,這種歷史文化和科技的展示,恰恰展現了美舍河是一條‘有文化的河’。”
從4月6日開始,我市在三級濕地試驗段種植水生植物,截至當天18時許,一、二、三級臺地的水生植物全部種植完畢。據了解,此次種植的水生植物一共5000株,分別是再力花、花葉蘆竹、香彩雀、水生美人蕉、翠蘆莉、睡蓮等6種適宜海南氣候的本土植物。
“第一級臺地種植了三種植物,分別是花葉蘆竹、水生美人蕉、再力花;第二級和第三級臺地都種植了兩種植物,香彩雀和睡蓮;在二級和三級臺地之間的人行棧道邊上有個植物種植池,里面種植了翠蘆莉。”鳳翔公園工程項目負責人介紹,這些植物是按照抗污能力的強弱分級種植,逐層對污水起到凈化作用。同時,睡蓮、美人蕉還對污水中的重金屬有顯著凈化效果,不僅對污水起到一定的吸附作用,還可以起到景觀美化作用。
一系列的治理創舉和好做法正有序開展,得到了很多人的點贊。“海口的生態治理走在全國前列。”在調研完我市美舍河的治理情況后,我國城市規劃頂級專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如是說。
美舍河,美貌正恢復。
未來
美舍河成城市更新示范
水岸同治是三亞生態修復支援干部鄧新兵的生態修復理念,他說:“現在,海口正在美舍河河道兩岸修建親水棧道,并在兩岸進行植物規劃。接下來,將利用變化多樣的水生植物構建層次豐富的濱岸植被體系和人工濕地,發揮生態棲息地和景觀河道水源凈化功能。”
美舍河治理國興橋段成果圖。記者 黃一笑 攝
未來,還將對美舍河所有的岸線和河床進行生態修復,退堤還河、退塘還濕,將硬質的河床護岸,改造成符合水文學、河流動力學的島嶼、灘涂、濕地,經過臺地、梯田的蘆葦、蒼蒲、荷花等濕地植物層層過濾,凈化水質,構建可呼吸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態系統。改變以往單一目標的工程性手段為系統多元、標本兼治的治理模式,長效提升水體環境,打造海口貫穿城區南北的重要水生態景觀廊道,一條“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生態景觀廊道正迎面走來……
有美貌,還不夠。如何將“海綿城市”和“經營城市”理念完美結合,實現生態經濟“雙豐收”,實現生態和經濟良性發展?“未來的美舍河,還將被打造成‘經濟的河’。美舍河治理好了,能有利于城市更新發展,能讓美舍河沿岸很多棚戶區進行改造,并打造成住宅、商業小區等,讓土地價值得以真正體現。
不只是鳳翔公園,美舍河的治理能讓周邊土地價值提升。同時,我市還將結合城市更新改造,騰挪出的用地空間,提升水體環境和完善基礎設施,帶動水系周邊土地的綜合利用及價值提升,并最終實現人、水、城的和諧發展。
“接下來,將充分利用美舍河優美的綠化帶、濕地公園等資源,打造以休閑產業為主的濱河新業態。據了解,美舍河國興大道段未來將打造成酒吧一條街。”鄧新兵告訴記者,美舍河環境越好,就越能吸引新業態在美舍河沿岸形成,人們才會更主動、精心地呵護美舍河,這樣才能把美舍河的資源既得到有效利用,又能讓保護和發展得以良性循環。
美舍河,正成為海口的新經濟增長極,讓人民受益最大化。
?
相關鏈接:
美舍河鳳翔段三級濕地蓄水實驗開啟凈化之旅 濁水過梯田 清流涓涓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