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劉慈欣所創作的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2016年,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摘得中短篇小說獎。如果劉慈欣在2017年再度折桂,將是中國作家連續三年獲得這一獎項。
知名科幻作家韓松曾言:“理解中國科幻,成了中國現代化的一把鑰匙?!敝挥性诂F代性投射的角度上理解《三體》,才能超出一般文本內部的視野去思考它的價值,也更能理解它和時代與文學周邊的奇特關聯。
《三體》孕誕于一個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相互搏擊的時代,西方與中國在文化、政治、經濟上的紛爭與融合空前激烈。劉慈欣并沒有繞開當下社會對作家的“時代之邀”,“正面強攻”的敘事姿態令大量的象征與寓言筆法充溢于《三體》中。比如,在《三體》的敘事中,“自我”與“他者”的矛盾與帶有對抗性的二元結構貫穿了全書。他筆下呈現出了中國的民族性與現代性沖突的語境,這種沖突的張力時常表現為時間與空間的沖突。在《三體》的敘事中,每當敘事主體面對更加強大的敵人的威脅時,首當其沖的便是對時間的焦慮感。這種走向發達科技與文明世界的急迫感并非敘事主體自然生發的,而是被“他者”硬生生植入的,但卻在本體內生成了對未來的想象。
值得慶幸的是,劉慈欣始終給敘事主體以“中華形象”,無論是早期的葉文潔、羅輯,還是后期的關一帆、程心,這些主要人物都是中國人,其“中華形象”不只在于他們的中文名字,更重要的在于其性格特質皆帶有中華文化的影子。
在這頗為有趣的構思中,我們似乎可以嗅到劉慈欣創作時的一種情結:對中國歷史與民族主體性的強烈認同感。在這樣一種對本土立場的強調上,我們才看到了與西方國家科幻小說不同的風貌。也正因此,《三體》系列小說吸引著來自國內外讀者的目光,也征服了歐美科幻圈的評委,讓它能成為當代中國科幻文學的經典作品。
《三體》打破了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界限,《三體》中呈現的“中華形象”和宏大視野,讓它走出了純文學的局限空間,其中蘊藏的哲理和思想被不少學者、媒體人乃至創業者、企業家熱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