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肅張掖4月15日電 題:祁連山區傳統游牧民的“生態定居”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紅褐色的燙卷短發,配上精致耳墜和華麗的藏袍,讓46歲的王秀花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得多。告別了“逐水草而居”的傳統游牧生活,在現代化城鎮里定居的她對各種時尚都充滿好奇,尤其對風靡內地的“廣場舞”情有獨鐘。
在裝修講究的寬敞樓房里接受記者采訪之前,王秀花執意要換上自己的藏族盛裝,并端來熱氣騰騰的酥油茶,以示“對客人的敬重”。她笑言,這些華麗的服飾在草原上的節慶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
從小與草原為伴“騎馬牧羊”的情愫至今難以割舍,而對城市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便捷同樣無法“抗拒”。在王秀花眼里,二者交織的“碰撞”,即體現于她時尚與傳統“混搭”的著裝和打扮。
2013年,祖輩在祁連山草場游牧的王秀花,隨一大批牧民在甘肅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著名旅游景區馬蹄寺鄉定居。棟棟樓房、柏油馬路和熙攘人群,讓“忽然閑下來”的她特別惦念過去整日面對的草原、羊群。“草原很自由,房子旁邊還可以種草種菜……”
想家的時候,在當地旅游景區“打零工”的王秀花都要抽空去“草原的家”看一看。以“游客”身份的每一次回歸,讓她欣喜地發現“嚴重退化的草原正慢慢恢復它本來的模樣”,現在草長得滿滿的,干涸的小溪又重現水流。
草場嚴重退化,溪流干涸,水土流失加劇……作為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經過長期開發和人為破壞,生態亟待修復。東西總長800公里的祁連山,逾八成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減少人類活動,成為當地自然修復的重要途徑之一。
近年來,當地投資逾6億元人民幣,加快實施對裕固、藏、蒙古等游牧民集中定居和牧民異地搬遷工程,引導祁連山區1萬多農牧民進行了易地搬遷和集中定居。不僅減輕了祁連山生態的承載壓力,并使農牧民過上了現代生活。
44歲的金德富笑言自己是馬蹄寺鄉為數不多率先“背叛”草原的藏人,因此還被草原上的家人和親朋輪番批判。但離開草原后如魚得水的滋潤生活,逐漸改變了此前身邊人的一些“偏見”,甚至有不少人效仿這種定居生活。
在金德富百余平米的家里,囊括了各種先進家電和時尚家具,墻壁上懸掛的藏式圖案和一些藏飾品,彰顯著其現代生活里的“草原信仰”。
“傳統游牧民族離開草原是冒險的決定,但正是定居生活才救了母親一命”,2011年起“棄牧經商”的金德富談到草原和都市生活的對比時感慨頗多,“我的母親近些年相繼患急性闌尾炎和膽囊炎,如果在得不到及時救治的茫茫草原,只能聽天由命;但在城鎮里就不同,她現在很健康”。
中共張掖市委書記毛生武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盡管游牧民的定居對祁連山生態恢復有積極的促進意義,但也不會“走極端”,如果牧民們都搬離祁連山區,今后誰來保護林區?“只要是在生態承載范圍內,還是要尊重愿意留守的游牧民的選擇。”(完)
?
相關鏈接:
通訊:南航首條墨西哥航線架起中墨“空中之橋”?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