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人生病了,需要做手術就得去省上(西寧),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把病看好,對我們不懂漢語的牧民來說可是恩賜。”
32歲的賽措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珍秦鎮人,年初因身體不適前往稱多縣人民醫院就診,查出患有膽結石,遂在藏歷年后決定住院手術治療。
“手術有(青海)省上來的專家指導,很放心,現在恢復得也很好,再加上醫保報銷,家里的負擔就小了。”賽措說,“以前縣醫院可沒現在這么好的條件,就是草原上幾間平房。”。
賽措所就診的稱多縣人民醫院始建于1952年,是此間一家縣級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服務著該縣6.7萬農牧民。
對于51歲的江永拉毛來說,在稱多縣人民醫院工作的32年時間,見證了這座“草原醫院”的“嬗變”,自己也從一名護士成長為副院長。
“19歲參加工作時,醫院就是20多間平房,沒有科室之分,醫護人員加起來只有20多個人。”江永拉毛說,醫院從土坯房到磚混再到現在的四層大樓已三易辦公地點,醫護人員也達到了80多人,“絕大部分還是大學生。”
記者在此間采訪時所見,當前CT、核磁等一大批先進設備在青海紅十字醫院的幫扶下“入駐”這家縣級醫院,內科、外科、藏醫科、婦科小兒科等12個科室分門別類齊全。
雖然這所“草原醫院”的硬件設施在不斷的提升,而在院長尼瑪扎巴的眼里,“留不住人才”和“醫護面貌”成為了制約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
“這些年通過考錄招進來了很多人,也走了很多人,最主要的原因是這里(條件)太艱苦。”尼瑪扎巴說,“以前在醫院里,大家覺得干多干少一個樣,干活多了還得承擔額外的風險,積極性不高。”
尼瑪扎巴介紹,自2016年,青海紅十字醫院與稱多縣人民醫院簽訂醫療技術精準幫扶協議以來,“醫護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實踐機會多了,學習空間大了,業務能力提升了,隨之工作積極性高了,當地百姓也就受益了。”
“以前患者生病就會往西寧跑,導致基層醫生實踐機會變少,從而使得自身也缺乏治療的信心。”青海紅十字醫院麻醉科學科主任王學軍現在稱多縣人民醫院進行精準幫扶工作。
“從精準幫扶工作開展以來,醫院的手術臺次僅在2016年半年時間就突破了85臺,而在玉樹地震災后重建到2015年手術加起來也只有5臺。”王學軍說,“現在患者即便是在縣醫院就診,也在享受省級醫院的診療水平,這邊的醫生也會定時去青海紅十字醫院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據了解,通過精準醫療幫扶,目前稱多縣醫院已接入遠程診療系統,青海紅十字醫院也會定期派專家赴此教學查房,手術麻醉指導,以方便農牧區民眾及時就醫。
“看病(看得)好不好,患者說了算。”稱多縣人民醫院藏醫師尼響說,“目前,我們這邊接納的患者不僅有本縣和本州的,還有部分是從臨近的果洛、甘孜以及西藏而來。”(完)
?
?
相關鏈接:
青海上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遺屬生活困難補助費標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