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逝世紀念日。
每年這一天,在塞萬提斯的故鄉西班牙,人們都會舉行一系列活動紀念這位蜚聲世界的作家以及他的不朽巨著《堂吉訶德》。
塞萬提斯作為西語文學世界的標志性人物之一,其雕塑遍布西班牙全國各地——在首都馬德里市中心的西班牙廣場便佇立著一組銅像,銅像的主人公是作家本人及其筆下人物堂吉訶德和桑丘主仆。
但事實上塞萬提斯本人生前并未留下畫像,所有對他面容的塑造都是根據他自述的一段文字加工而成:“尖下巴,栗色頭發,光潔的額頭,明朗的眼睛,鷹鉤鼻。”而這一形象又與他筆下瘦削的窮鄉紳堂吉訶德有些不謀而合。
在許多人心目中,對塞萬提斯的熱愛與對堂吉訶德的追尋早已融為一體。
近年來,西班牙文化界根據《堂吉訶德》一書復原了一條“堂吉訶德之路”,以供迷戀小說的書迷們追溯那位“瘋瘋癲癲的騎士”的足跡。
這條線路全長2500公里,貫穿148個市鎮,串聯起了書中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卡斯蒂亞-拉曼查地區的歷史古跡和自然風貌,因此也在2007年被歐洲理事會授予歐洲文化線路獎。
在“堂吉訶德之路”上,不可錯過的一處景觀自然是書中主人公大戰“巨人”的風車小鎮。這座名為坎波-德克里普塔納的小城在塞萬提斯時代共有34座風車磨坊,它們佇立在高高的山丘頂上,在卡斯蒂亞地區全年呼嘯不止的大風里齊齊轉動。
這一壯觀的情景給了時任收稅員、來到當地征收稅賦的塞萬提斯以靈感,并在他的筆下成了堂吉訶德對抗風車的經典一幕。
如今,在坎波-德克里普塔納的山頂仍存留著十座保存完好的風車,其中3座依舊裝配著機械裝置,在大風的日子里可開動磨面。
這片西班牙現存最大的古風車聚集群吸引了無數游人前來“朝圣”,他們沿著蜿蜒的小巷一路登上山頂,抬頭仰視這些巨大的古老建筑,揣想著堂吉訶德手執長矛沖向風車的可笑與可嘆,與故事里的人物穿越時空相遇。
距離坎波-德克里普塔納不到20公里的小鎮埃爾托沃索是塞萬提斯筆下堂吉訶德“心上人”杜爾西內亞的故鄉,因此也成為“堂吉訶德之路”的重要一站。
在這座安靜的市鎮里,小巷旁的房屋墻上懸掛著石牌,上面銘刻有摘錄自《堂吉訶德》一書的名句。“杜爾西內亞之家”成為那位并不存在的迷人女郎的棲身之所,建筑內部的裝飾恰如其分地還原了16世紀西班牙民居的風貌。
鎮中心廣場附近一座面積不大的塞萬提斯博物館更令人稱奇:在這里陳列了近500本不同版本的《堂吉訶德》,其中最“迷你”的版本僅有半個手掌大小,最龐大的版本長約1.5米、寬1米、重168公斤,由巴塞羅那一所中學的師生花費8年時間手抄完成。
這座博物館創立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鎮長萌生了建立一所以塞萬提斯為主題的紀念館的想法,他致電當時駐西班牙的各國大使,希望得到以各國語言印刷的《堂吉訶德》譯本。
這一創意得到了各國使館的支持,由各國元首、政要簽名的不同語言版本的《堂吉訶德》陸續送達,其中不僅包括常見的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譯本,也不乏來自日本、韓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出版物。僅僅中文譯本一項便包括了由賀玉波、楊絳、趙振江和董燕生分別翻譯的不同版本。
為什么《堂吉訶德》在出版400多年后的今天仍如此令人著迷?
熱愛這本小說的當地導游羅薩里奧給出了她的答案:“這本書就像一本西班牙16世紀的百科全書,里面包羅萬象,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讀。有的人認為它荒誕可笑;有的人從里面看到了理想主義者被現實打敗的悲哀;有的人認為它為勞苦大眾發聲;有的人贊美它對自由的主張;更有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書中關于牧羊女馬爾塞拉的一段描述使這本書成為世界上第一本宣揚女權的小說,馬爾塞拉發出的‘美麗無罪,我生而自由’的呼喊在400多年前堪稱石破天驚。”
今年是塞萬提斯逝世401周年。這位生前窮困潦倒的作家不會想到,在他離世4個世紀后,人們仍在傳誦他的作品,追尋堂吉訶德的傳奇。
風車的轉動或有一天將靜止,但文字、書籍,以及騎著瘦馬而來的堂吉訶德的人物形象,卻將跨越時間永生。
?
相關鏈接:
從“讀書好”走向“讀好書”
廣西啟動家庭親子閱讀活動 倡議父母多陪孩子讀書
讀書大數據告訴你,國人閱讀呈現社交化等四大特征
專家談閱讀:我們的問題不是讀書少,而是讀不深
世界讀書日 習近平推薦的這些書單你都看了嗎?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