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28年前,在蕪湖電真空研究所租住的海軍招待所里,一位24歲的年輕人在實驗室里,對一個即將投入機載裝備使用的特種顯示器件,反復進行測試、試驗,周邊空無一人。此時的時針,已滴答指向12點半。
“那時候,我們所長突然從后面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真是嚇了我一跳。”如今,28年過去了,當年這個叫劉勁松的年輕人,已是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從事特種顯示和微波技術研究幾十年了,主持并參與了我國第一只機載高亮度、高分辨率平視管組件、第一只機載頭盔顯示管組件、第一套艙外航天服照明及報警裝置......
“搞研發的時候,有同志3天3夜沒離開實驗室,這是經常的事。”眼前50歲的劉勁松副所長,戴著眼鏡、說話慢條斯理,談到他所完成的國家重點裝備配套項目,他總是滔滔不絕。但當記者問到他身上發生的故事時,他卻反而記不清了。
劉勁松 翟光劍/攝
脫下白色的凈化服,當天沒有緊急的裝備任務,在記者面前吃著家常菜的劉勁松,只是一個會幫妻子做家務的丈夫、一個經常和女兒通過視頻方式討論軟件研發的父親,一個總是會為裝備任務陷入沉思的科技工作者......但更多的時候,在別人眼中,劉勁松是個務實、嚴謹的國防“功臣”、大國工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