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個院里住了一輩子,親眼目睹了冷凍廠小區巨大的變化,路平了、水溝通了、老年活動中心建起來了,這都要感謝街道和社區的同志們,請你們一定要收下這個錦旗。”這一幕發生在5月15日,海口秀英區的“三無小區”外貿冷凍廠小區住戶蒙秋娥激動地握住東方洋社區居委會書記李春霞的手,代表外貿車隊宿舍72戶業主,把繡有“為民辦實事,真情暖人心”八個大字的錦旗鄭重地送到李春霞手上以表示感謝。
經過改造的外貿冷凍廠小區。
人們習慣把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小區稱為“三無小區”。隨著海口“雙創”工作的開展,秀英區通過實行“三無小區”自管自治,并完善“三無小區”基礎功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使曾經的“三無小區”變成有單位負責、有人員管理的“幸福小區”。
“整”出來的宜居環境
新搭建的停車棚內電動車整齊有序擺放著、工人正攪拌水泥,對坑洼的泥地進行硬化、保潔人員拿著掃帚清掃路面……15日,海口網(微信號:haikouwang2013)記者在秀英區外食二倉宿舍看到,原本“臟亂差”的小區“脫胎換骨”,變得干凈整潔。
“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好多大難題,車棚是新建的,新公廁有專門的保潔員,連消防設施都有了,我們很感激。”李開業一輩子都生活在這個小區里,他回憶道,以前小區到處亂搭亂建,地面高低不平,一到雨天就水漫膝蓋;而且房子面積小,大家使用的都是公廁,沒人管理,臭味難聞,很多住戶受不了都搬走了。“現在小區里有了新公廁,還有專門的保潔員進行清理。”李開業說,社區在了解大伙的情況后,協調秀英區環衛局,為小區建了新公廁,“改造的是硬件,舒暢的是心情,小區雖然舊了點,但更像一個家了。”
海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外食第二倉庫宿舍里,新改造的公廁。
“跑”出來的完善設施
本著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海秀街道工作人員多次前往“三無小區”,深入發放民情卡,聽取群眾意見,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治工作,提升群眾滿意度。
外貿冷凍廠小區位于海秀街道東方洋社區,現有158戶居民。2001年企業改制后,外貿冷凍廠小區成為“三無小區”。由于長期無人管理,居民在樓宇和道路間的空地養起了雞,水溝裸露臭味難聞,飯粒、剩菜隨處可見,老鼠亂竄,地面泥濘坑洼。自海秀街道啟動“三無小區”改造整治工作以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按照“雙創”標準規范化設計,并逐步進行整治,通過多方努力,外貿冷凍廠小區環境發生了大變樣。小區整治后煥然一新,垃圾運走了,下水道疏通了,車棚和路修好了……東方洋社區外貿冷凍廠居民林茜說,“改造后,小區比以前好了幾百倍,更像個家了。”
3月15日,秀英區民情臺賬工作拉開序幕。各級黨員干部深入基層,通過發放收集“民情臺賬卡”,搭建密切聯系群眾的“連心橋”。就在這一天,外貿冷凍廠小區居民趙群接過網格員遞上的民情臺賬卡,寫下了“希望政府能把電動車棚給予改造”的心愿。“這是小區居民的一塊‘心頭病’,就怕哪天突然塌了,會傷到人。”趙群說,小區房屋建于上世紀70年代,而車棚是由老舊倉庫改造的,年代久了,水泥板鋼筋到處裸露,電線亂搭,一到下雨天就漏水,只能讓大伙把車往外挪。讓他感到意外的是,當天街道、社區干部在查看停車棚的情況后,馬上就有施工隊過來拆除舊車棚。4月28日,小區居民便使用上了新電動車棚。
“管”出來的幸福生活
海秀街道辦副主任梁振雄介紹,自海口開展“雙創”工作以來,秀英區海秀街道先后對轄區30個“三無小區”進行了改造整治,其中對22個“三無小區”進行了配套完善。下一步,海秀街道將根據區委區政府的部署,繼續把“三無小區”治理工作納入改善民生工作行動計劃,落實常效機制。
整治“三無小區”,環境衛生只是第一步。在綜合整治過程中,如何讓整治效果持久,并得以常態化、規范化,急需破題。秀英區大膽探索“三無小區”自管自治管理新機制,引導“三無小區”成立臨時物管會,增強“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同時,由街道辦指導,居委會具體負責制定小區居民公約、環境衛生制度等,通過建章立制約束居民行為,實現居民自我管理。
記者陳五男 通訊員陳創淼 王巨昌 攝影報道
(海口網5月15日訊)
?
相關鏈接:
海口秀英區一站式解決重點項目難題 專人點對點服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