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18日),我國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這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這種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占全球90%以上,其開發難度也很大。這一突破將對促進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今天上午10時許,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位于我國南海神狐海域的藍鯨I號鉆井平臺上正式宣布,我國首次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取得成功。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總指揮葉建良介紹,“從5月10日正式出氣試點火成功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連續開采了8天,每天的日產超過了1萬方以上。最高日產達到了3.5萬方,已經達到了我們原來預定的目標。”
什么是天然氣水合物?它俗稱“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外形像白色或淺灰色的冰雪塊。如果有火源,就能讓它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
作為一種新型高效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被一些人譽為21世紀最具有商業價值的戰略資源。預測其資源量相當于已發現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2倍以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礦產所水合物室主任、試采工程實施項目負責人陸敬安指出,和常規的油氣相比,它的能量密度大,而且資源量也非常大。我國南海水合物能達到1000萬噸油當量,這是一個什么數據(概念)呢?如果這1000萬噸的水合物開發出來,夠我國使用178年。
不過,絕大部分天然氣水合物埋藏在海底,其開采難度也大。2013年日本曾經嘗試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采,雖然成功出氣,但在6天之后由于泥沙堵住了鉆井通道,試采被迫停止。
這次在我國南海神狐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現場距離香港約有285公里,采氣點則在水下,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到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內。
陸敬安透露,開采天然氣水合物必須克服苛刻的海底地質條件,開采難度極大。“我們有這樣一個說法,開采的時候要小心翼翼,海底底層非常軟,我又要在上面做很多的事情。好比在豆腐上放一塊鐵塊一樣,鐵塊比較重,豆腐有比較松軟,很容易導致豆腐被壓碎,而且要精雕細琢,我們的目的是要在這里鉆孔,不要破壞它,不能引起海底的破壞和垮塌,難度非常大。”
從5月10日開始出氣,已經累計產出超過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高達99.5%的天然氣。截至今天(18日),已連續產氣8天。平均日產超過1.6萬立方米以及連續產氣超過一周,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同時成功實現這兩個指標。
我國科學家們是如何做到的?據了解,他們采取了降壓法,把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條件。之后,把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里一樣的天然氣水合物聚集,再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砂、氣分離核心技術。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天然氣水合物試采現場總指揮葉建良介紹,“我們這次利用了地層流體抽氣法,從單層的考慮降壓,變成了關注流體的抽去,通過流體的抽去來保證穩定的降壓。降壓方案是保證我們這次試采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這也是在國際上從理論到方法的一個技術創新。”
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方面表示,此次試采成功為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積累了經驗。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表示,“這次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采成功我們優先搶占了理論和技術高地,實現了我國在天然氣水合物開發上的領跑。它將會是繼美國頁巖氣革命之后的,我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會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
?
相關鏈接:
南海研究通過驗收 中國建海域“可燃冰”基礎理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