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燒窘境
2013年1月,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東部持續近一個月的嚴重霧霾天氣,激發的民間環保治理訴求,向各地政府管理者涌來。
此后,在一次次的霧霾天中,整個社會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經濟發展是為了什么?
環境問題在倒逼發展方式的轉變。大氣治理,首當其沖。
在鳳臺縣環保局監測站總工程師徐中根的記憶中,從2012年開始,國家關于秸稈禁燒的執行,突然嚴格起來。“你在田頭燒秸稈,咔嚓,頭頂的衛星就給你拍到了,環保部全國通報,縣里的壓力可大了。”
研究發現,在焚燒秸稈高發期出現的嚴重污染天氣中,焚燒秸稈帶來的污染物對霧霾的貢獻率可能達到20%左右。因此,秸稈禁燒成為全國大氣治理中,首先被重視起來的措施。而我國秸稈焚燒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在淮河流域,特別是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南部,山東南部,時間為每年6月。
徐中根說的“咔嚓”拍照,是一種遙感監測技術。環保部每天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全國范圍內秸稈焚燒火情,并實時發布全國火點統計。鳳臺縣,恰恰就處于重點監測區域。
從衛星遙感監測開始,鳳臺縣被拍到過兩次,袁祖懷心有余悸。“每天忙著四處巡查火點,可還是有堵不住的時候。”
頭上有“天眼”,鳳臺縣的官員們忌憚著,但農田里的農民可不管這些。盛輝形容,秸稈焚燒厲害的時候,遮天蓋日,刺鼻嗆人。有時候,他在屋里開會,眼睛都能熏得流淚。要是秸稈是濕的,燒起來煙更大,縣城里都能看到大片煙灰落下來。
作為農業大縣,鳳臺每年夏秋兩季收割季,農民四處點火,全縣干部日夜巡邏,那場面,盛輝形容,“疲于奔命”。
徐中根記得,2014年,他包了3個鎮共20多個村,光村干部值守點就設置了30多個。縣里包保的干部,每天需要開車巡查一遍值守點,一是查看基層人員是否到位盡責,二是路上遇到火點也好及時撲滅。幾乎整個6月,盛輝白天上班,到了傍晚六七點,吃過飯后就開著車到自己包保片區巡邏,回到家里經常要到夜里12點多。
想起自己第一次滅火的情景,盛輝記憶猶新。那是2014年,縣委剛開完會,盛輝就接到通知說,朱馬店鎮有人焚燒秸稈了。
等盛輝趕到現場,火已經燒得很大,一浪一浪地,像是一條條火龍。他從附近老百姓家抄起掃帚,沖上去,迎著火頭就打,用了個把小時,才終于滅掉了一條火線,可旁邊還有火在著。
“你在滅火,著急得要命,可老百姓都在圍觀,沒人愿意幫忙。他們覺得還不如燒完了,這樣明年地肥收成好,干部都是吃飽了沒事干。”環保治理的孤立感,縈繞在盛輝的心頭。
縣環保局全部人馬只有40多人。秸稈禁燒期,在環保部的監測壓力下,整個鳳臺縣的干部,幾乎全員上陣巡查,袁祖懷也不例外。
有一天,巡查跑了4個小時后,司機告訴袁祖懷,“今天巡查,車已經跑了300多公里了。”
袁祖懷心里一驚,“鳳臺才多大,這不是辦法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