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
強制力缺位等多因素
只得靠“分揀員”彌補
據統計,每天每個人大約會產生1公斤生活垃圾,一個三口之家每天大概產生3公斤生活垃圾,一個家庭一年大概產生1噸垃圾。做好生活垃圾分類,需要銜接三個環節,即:源頭分類、準確投放、分類收運。西城區推廣垃圾分類指導員,在“指導”的基礎上還要動手“二次分揀”,實際上是在彌補居民源頭分類不到位、投放不準確等問題。
業內專家認為,推動垃圾分類,最核心的是提升居民源頭分類意識。但是,對于不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居民,目前沒有強制措施。只能深入社區、學校,通過宣傳、引導的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公眾從身邊做起,提高垃圾分類知曉率。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法規政策標準體系。
另外,在社區收運環節還存在混裝混運問題,分類收集車輛配備不足,監管手段需要強化,挫傷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加之再生資源市場低迷,回收人員流失,回收網點萎縮,而快遞包裝、外賣包裝物卻在快速增長,部分再生資源回流至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為本已脆弱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帶來更大的負擔。
效果
廚余垃圾最難揀分出率仍不足7%
西城區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今年在新街口街道開展垃圾分類“全覆蓋”試點,計劃用一年時間,實現樓房居民小區、地區餐飲服務單位垃圾分類100%覆蓋。
據西城區新街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魏玖紅介紹,開展“全覆蓋”試點,通俗地理解就是先把軟硬件配齊,為垃圾分類創造好的條件。年底前,新街口街道99個樓房小區都要配備分類垃圾桶、垃圾分類指導員;入戶宣傳并發放分類垃圾袋;同時按照分類清運的要求,使用西城環衛部門專門聘用的分運公司,回收包括廚余垃圾在內的各類垃圾。
除了軟硬件,人們同樣關心垃圾分類效果。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有很多指標可以用來衡量、評價分類效果,“廚余垃圾分出率”就是重要的一項。
西城區市政市容委固廢科相關負責人介紹,“廚余垃圾分出率”反映的是回收上來的廚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總量的百分比。通過調研,廚余垃圾是居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占比可達到50%至60%。但是,在西城區現已開展垃圾分類的小區里,廚余垃圾分出率不足7%。這意味著,即使開展了垃圾分類,效果也尚不理想,仍有大量廚余垃圾混雜在其他垃圾里面。按照規劃,到2018年,西城區457個樓房小區將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廚余垃圾分出率提升至15%。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