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香港創科博覽。中新社記者 譚達明攝??
“企業創新,有些困難咬咬牙能克服。最讓人頭疼的,是新技術、新產品經常被侵權,而且維權之路異常艱難……”
在本報記者對四川省的成都、綿陽,河南省的鄭州、洛陽和浙江省的杭州、寧波這3省6市121家企業的調查中,企業普遍反映,盡管近幾年來我國打擊仿冒侵權的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不合理、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依然不給力,創新型企業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
侵權易維權難
■“要取證就得買下對方仿冒的產品,而一套產品的價格就接近100萬元。”
“對方把我們公司的一款檢測設備買來,拆開后照著樣子做了一臺,招標時帶著一模一樣的仿制品就去了現場,連顏色都不換!”河南百克特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曉雷提起之前的遭遇依然有點氣憤。
“因為總被侵權,我們曾經想放棄國內市場。”成都一家科技公司技術總監說,軟件一旦脫手,就不知道對方拿著它去做什么了,根本沒法取證。“第二天一看,鋪天蓋地都是我們研發的軟件,這對軟件公司來說基本上是毀滅性打擊。”
除了明目張膽的侵權,還有隱蔽性極高的侵權“擦邊球”。“公司一直自主研發電子顯示產品,曾在福建找了一家代工廠生產,結果被對方直接仿冒。和工廠交涉后,對方卻說做了工藝上的改進、節約了元器件,拒不承認是抄襲。”河南勝龍信息公司總經理王鵬說,他們只能自認倒霉。
“完全竊取我們的技術倒不太可能,但有的企業稍微改一點,美其名曰‘借鑒’,我們也沒有足夠底氣告它。” 成都一家企業的副總經理說,他們也吃過類似的“啞巴虧”。
“技術上的事兒很多時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成都一家軟件公司首席執行官說,當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研制的創新產品被別人三下兩下就成功抄襲時,由于搜集證據太難,很多企業被迫放棄維權。
而且,取證過程中花費的成本較高,令一些企業苦不堪言。
王鵬的公司還曾研發出一款能夠有效消除摩爾紋的顯示屏,并申報了專利。沒想到,又很快被同類廠家仿冒。公司想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但咨詢律師后發現,要取證就得買下對方仿冒的產品。“可這種顯示屏很大,主要供電視臺演播廳使用,一套產品的價格就接近100萬元,取證成本實在太高了!”
河南北方玻璃知識產權部部長劉恒也深有同感。“按照現有規定,我們告別人侵權時,就要自己取證。但生產玻璃的設備價格昂貴,我們不可能為了取證去花幾百萬元買一條生產線,也不太可能到對方的車間去取證。”劉恒覺得,打起官司來,每年還要花費幾十萬元的律師費,浪費公司大量人力物力,最后往往得不償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