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光寶電腦培訓和打印復印場所。 張丹 攝
萂村青年李光寶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粉刷辦公室、訂購辦公用品、參加培訓……5月底,他與村委會合作的網店即將上線,同步上線的第一批產品七彩馬鈴薯正在加緊收獲、包裝,這也是萂村第一次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特色農產品。
1980年,李光寶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一個與世隔絕的貧困山村萂村。年幼時因病腿上留下了殘疾,不便干農活。2000年,村里通向外界的道路日益平坦,他隨著村里第一波務工潮到大理州府所在地打拼。
“雖然身體有些限制,但我頭腦還可以。”李光寶打趣說,進城后花300元錢參加了計算機培訓班。由于好學善鉆,他的計算機技能突飛猛進,很快就在一家網吧當起了網管。“每月3000多元的工資,還有五險一金,我特別滿足。”
圖為李光寶在村里打出電腦培訓的廣告。 張丹 攝
轉眼到了2015年,萂村全面啟動精準扶貧工作。李光寶的父母已年近古稀,都身患疾病,每月光醫藥費就要花費近千元,家里的兩畝多田也荒了。李光寶家由于因病致貧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同年,賓川縣也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大力推廣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李光寶看到了機遇。
“之前也想過回家照顧父母,可回來沒事做,家里負擔更大。”李光寶說,“現在不一樣了,隨著扶貧力度加大,村里不僅環境變好了,還扶持電商產業,我回來能找到用武之地了。”
2015年底,李光寶辭職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血本在網上訂購了6臺電腦,辦起了電腦培訓班,還在附近村里打廣告。閑暇之余,他還有很多副業,照相、打印、復印、手機貼膜。“每樣做一點,收入還不錯。”
2016年除夕,李光寶家在政府的幫助下貼息貸款搬進了新居,打了多年光棍的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并迎來了愛情的結晶。
如今,李光寶的干勁更足了,他說,“我們電商平臺的目標是要推動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在幫村民代購商品的同時,一定要把村里的葡萄、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推銷出去,幫助農民增收,也讓自己盡快脫貧。”
據賓川縣農業局統計,全縣通過電商實現“農產品進城”已步入正軌。2015年,全縣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實現線上交易額2500余萬元,2016年增長至5000萬元。賓川縣扶貧辦還制定了貧困人口電商創業的激勵政策,開展技術培訓,提升貧困戶的電商意識。
與李光寶一樣看準電商機遇的還有從萂村走出的“80后”青年楊趙權。在昆明工作了16年之后,他于2015年辭職回鄉加入了農村淘寶的隊伍。
楊趙權說,之前在昆明做協警時曾參加辦公自動化培訓,對電腦操作較為熟悉。他認為,電商在農村的市場不可估量。“現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購買力增強,可是村里卻沒有個像樣的商店,買什么都得進城。電商就方便多了,一鍵搞定。”
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的推進,萂村通達條件大為改善,通村公路連通直達昆明的旅游公路,到縣城只需半小時。為了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賓川縣還建立了2個縣級公共物流分揀中心,鄉鎮、村建立物流節點,實現快遞配送到村。楊趙權說,每天下午四點到五點間,包裹準到。
自2016年12月運營起,楊趙權的網店已從無人問津到門庭若市,村民閑時會到他這逛逛,店里收入也從每月200多元提升到3000元。“現在主要做的是代購,不熟悉電腦的中老年群體偏多,買些服裝百貨、家電、農用產品等。”楊趙權說,由于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里中老年人偏多,他計劃加大宣傳力度,市場潛力很大。
“鄰村就有個做的較為成熟的網店,平均每天訂單三五十個,那就是我的目標。”楊趙權說,“我要做農村電商‘訂單王’。”(完)
?
相關鏈接:
秀英永興扶貧搭上電商“快車” 35戶貧困戶開起微店當老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