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25日電 (陳茂霖)“我覺得老百姓吃上‘旅游飯’對秀山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地區經濟增長點,”25日,秀山縣常務副縣長付強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更多的是一種人文的覺醒,鄉土的回歸。”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溪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著一戶單獨的人家……”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的源流,從四川邊境而來,從白河上行的小船,春水發時可以直達川屬的秀山……”1934年,沈從文一篇名為《邊城》的小說,讓外界知道了“雞鳴三省”的茶峒、秀山、還有那條白河上發生的邊城故事,溫潤筆墨中那個有著淳樸邊地風俗的水碼頭,是很多現代城市人一直想去尋找的鄉土記憶。
作為酉水邊長大的土家兒女,今年73歲的王世金盡管沒有正式上過大學,也對沈從文的《邊城》耳熟能詳,“莫說解放前,就是解放后,秀山好多人年輕時候都是通過對歌組成家庭的。”王世金說,“我們這里,大部分人都自由戀愛,沒那么多門戶之見。”
在王世金記憶中,《邊城》里描寫的老人、女孩、碼頭、船夫,還有青年男女之間對歌,就像專屬邊城的車馬時光,在當地人的生活中觸手可及,卻又鐫刻著光輝,滄桑古樸、恬淡優雅,讓人思而忘返,但就是這份光輝,在改革開放之后,卻隨著時代變遷的腳步漸漸遠去。
“不能說這樣不對,畢竟大家的出路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好。”王世金說,“但出去闖世界的年輕人多了,再加上外面一些新的東西進來,鄉土的東西就難免變得淡薄些,挺可惜的。”
“我們就說5年前,那時候人們一說到秀山,首先想到的就是‘錳’等礦產資源,經濟也不發達。”付強告訴記者,當年涉錳產業一度占到了秀山地方第二產業的78.6%,礦區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這期間,地方經濟增長乏力。
“就拿我們涌洞鄉的楠木村來說,當年500多戶2000多人的村子,最少的時候就只剩200來戶,絕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付強說,“必須找條出路。”
面對迫在眉睫的轉型升級需求,“邊城”秀山決定以“花”替“煤”,以電商物流、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等方面為突破口,努力實現轉型;而懷念舊時鄉土的王世金則不斷地將當地世代流傳的民歌收集整理,被閻維文等多位歌唱家傳唱的《黃楊扁擔》就是其中佼佼者。
在官方和民間共同努力下,楠木村所在的川河蓋成功掛牌國家4A級景區,和相鄰的川河村一起實現整村脫貧,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不少;此外,還秀山成功創建了邊城洪安、鳳凰山、大溪酉水等3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鐘靈湖國家2A級旅游景區,獲得中國美麗田園景觀等國家級、市級品牌20余個。
如今,《邊城》中連接茶峒與秀山的“拉拉渡”還在清水江上,只是往日靜謐的小鎮卻日漸熱鬧起來。
“旅游產業對農業、商貿等其他產業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可以讓秀山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付強說,“接下來秀山將推進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復蘇鄉土文化,將洪安邊城打造成‘東方愛情圣地’,把‘洪安+川河蓋’打造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讓旅游產業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
?
相關鏈接:
邊城三亞的移民變遷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