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箐口村的途中,道路狹窄而崎嶇。箐口村,位于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東北部,有480戶2013人,其中貧困戶206戶685人。在中國,人們常常用“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來描述貴州的地理形態。箐口村也不例外。
盡管看上去仍然有貧困的痕跡,但成片的獼猴桃園、滿山的果樹林等很多細節都能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發展熱情。村里人說,每日都把村寨打掃干凈,這在兩年前不可想象。
沿著去年才修通的水泥通組路,一塊塊村規民約和“新夢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宣傳牌立于道路兩邊。在最高的山頭上,“脫貧攻堅”四個大字格外顯眼。
在箐口村,一系列改變都源自于“新夢想農民夜校”的開辦及“新夢想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立。
而這些“新夢想”與這個山村走出去的年輕人張凌及他的伙伴分不開。他們是放棄了在城市優越的工作環境后,回到箐口,開始“鄉村合伙人”的創業生活。
1985年出生的張凌,2010年畢業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貴陽已經創辦了文化傳媒企業,現在是箐口村村主任。
“張凌回鄉帶領大伙脫貧創業,凡事為大伙著想。”在箐口村提起張凌這個名字,42歲的村民張習文連聲稱贊,“我們都很信任他,愿意跟他合伙干。”
作為公司的董事長和箐口村的村主任,張凌邀請多名專家來到箐口村把脈,并且對如何開展可持續性發展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基層工作和開公司是不一樣的。必須搞明白‘干什么、干得了、如何干’”。
黔西南州推行的共商機制,讓張凌工作推進順利。通過與村民共商,結合專家建議,箐口村脫貧致富的規劃是發揮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
“居住在城市里是為了生存,而居住在農村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張凌說,他的目標是在不破壞愜意的鄉村生活的前提下,箐口村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山地農業發展,做好山地農業、搞好山地旅游、發展山地經濟,憑借“三山計劃”幫助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盡管如此,張凌也表示,這是一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困難與挑戰并存的目標。他和他的鄉村伙伴們已完成了對箐口村的480戶人家摸底調查。
“培養一批鄉村能人很關鍵,目前有46戶村民成為‘新夢想’合伙人,希望以后會更多。”張凌說他們希望用發展農業來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在他看來,鄉土管理人才是一個鄉村要發展所需要的最根本的因素。
“農村發展有四缺:知識、資金、平臺、能人。”上任村主任后,張凌成立了“新夢想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217萬元人民幣帶領72戶321人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目前已種獼猴桃1000畝,李子、楊梅、櫻桃500畝,養殖蜜蜂500桶。
“信任是愿意合伙的前提,我的土地全部種上經果樹了。”村民張清義舉著大拇指說。
“貧困的現實逼迫人必須只爭朝夕”,箐口村支書李興國說:“我擔任支書已經6年多了,晚上開會不奇怪,但現在卻成為新常態,這就是變。”(完)
?
?
相關鏈接:
李軍: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建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