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綿延200多千米的龍門山脈起起伏伏,在東西兩麓孕育出漢羌兩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考古隊龍門山脈尋覓古城 意外發現古蜀“高速路”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06-13 10:31

    6月5日,茂縣土門鎮,考古工作者在山間古道進行考察,發現一處人工修筑的痕跡。

      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綿延200多千米的龍門山脈起起伏伏,在東西兩麓孕育出漢羌兩族不同的文化味道。

      在這,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在黃土里發酵。近年來,山脈的兩側,新石器時代遺址相繼出土:東麓,營盤山、波西等遺址的發現,開啟了岷江河谷的先民密碼;在山脈的西麓,什邡桂圓橋等遺址的面世,則掀開了成都平原文明源頭的面紗一角。

      細考遺址的文物,考古專家發現,兩麓的遺址,呈現出較高相似的文化面貌。專家相信,道一風同并非偶然,一條古蜀道曾經存在。5千年前,部分東麓的先民翻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繁衍生息。

      6月5日,一支考古探險隊伍來到四川阿壩州,攀爬龍門山脈。在茂縣土門,海拔2000米的山腰間,隨著腳下的山路豁然開闊,一條廢棄三十年的古蜀道驚現眼前。道路寬2米,容得下3匹馬通過,可謂古代的“高速路”。據初步考證,道路廢棄了三十多年。

      "古道尋蹤"

      龍門山脈探索古蜀道

      6月5日,阿壩茂縣,“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啟動。行動的實踐者,是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德陽、阿壩等地文博機構組成的“古蜀文明先遣隊”。他們要共同調查龍門山脈遺址,探索古蜀文明的萌芽之路。

      第一站,土門鄉。10點半,考古探險隊從茂縣縣城出發了,抵達羊坪村后,當地居民付玉章帶領著他們,挺進龍門山脈。尋找一個古城遺址是當天的探索目的,而遺址的線索,正是付玉章提供的。

      考古院萬嬌是古蜀文明早期遺址項目的負責人,上個月,付玉章告訴她,在茂縣土門,有一個古城,后來在汶川地震時,被填埋了。這引起了她的興趣,去年,她在看電子地圖時,就留意到在土門,有一個叫“古城”的地方。

      萬嬌說,茂縣發現過許多重要遺址,年代悠遠,遺存豐富。但所發現遺址都是先民聚落點,一直以來,諸如成都平原距今4500年的寶墩文化那樣,由城墻圍住的古城遺址,并未出現過。閱讀資料方覺淺,于是,接到線索后,她決定躬行前往。就在下決定時,另外一個想法萌發——尋找茂縣先民通往成都平原的古蜀道。

    考古工作者在龍門山脈尋找古城遺址。

      去茂縣,這個想法在萬嬌心里縈繞了很多年。龍門山西麓岷江河谷,從仰韶晚期就有西北文化陸續傳入。在茂縣的岷江上游地帶,七八處早期遺址,在六年間陸續被發現。每每讀到新發現的資料,她都會發出疑問:先民如何從龍門山脈西麓,大約海拔1500-2000米的居住地域,越過平均海拔3000米的龍門山進入成都平原?她相信,在古文明繁盛的背后,一定有一條傳播之路,通向遠方。

      而在土門鄉,曾經發現的下關子遺址,串起了古蜀文明史前遺址文化序列。它是茂縣營盤山文化與成都平原寶墩文化的中界點,證明了岷江上游是古蜀文化源頭之一。

      萬嬌猜想,早期的川西北先民想要進入成都平原,應該會經過土門。

      "古城疑云"

      疑似古城,但更像軍事要地

      有人說,茂縣只不過是一座連著一座的山。在土門鄉,起起伏伏的山巒在云霧中影影重重,山上的小屋像是天空中落下的星星,散落在白云深處。

      群山環繞間,向導付玉章找到了即將攀援的高川糧子山。與周圍的“大哥哥”相比,它不算出名,少有人踏入。沿著傾斜的山路駕駛,越野車師傅鉚足了勁,猛蹬油門。行駛到四分之一山腰時,車路沒了。一條密草掩映的小路,彎彎曲曲地鑲嵌在陡坡之中。

      徒步,隊員們從海拔千余米處,開始攀爬。翠色的綠意在山間彌漫。山的對面,是雄渾高聳的九頂山,狀若騰空巨龍。抬頭望雪山,一路上,隊員們都行走在“去散千峰白,雪凝萬壑丹”的意境中。

      行至半山腰,付玉章停了,指了指對面,望向九頂山旁邊一座山峰的山腰,“看,古城就在那。”

      順著付玉章的指向,萬嬌在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盡頭,找到山脊旁的一塊狹長地帶。“那?”萬嬌反復確認后,沉默了一陣,問道:“古城?那個地方看上去很險。一旦有泥石流或者滑坡,非常危險。”

      “是嗎?那里一直都住著人家,七八十歲的太婆們說,他們的上輩也叫它‘古城’。”

      面對確有把握的付玉章,萬嬌疑惑起來。茂州扼川西要隘,在古代曾被列為軍事重地。而眼前這座所謂的“古城”,所處位置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曾經的軍事要地,易守難攻。山脊之間,行走不便,而且遠離交通線路。在那,古代先民很難建立生活系統。

      “不太可能是古城。”萬嬌說,此后,她還將做進一步考察,探索附近有沒有其他平地。

      "古道影像"

      山間豁然開闊,綠樹掩映

      “丟了”一座古城,萬嬌卻“撿到”一條古蜀道。攀爬過程中,隨著腳下的路開始變化,一條先民走過的古蜀道被發現。

      隊員們最初下車后,進入的是洋目魚片區。在這塊區域,路徑非常狹窄,只容得下一人過,萬嬌比喻它為“鄉村小道”。行走其間,擠擠挨挨的小草,不時地搔弄起隊員的登山鞋。一路上,樹木稀稀疏疏,將人曝露在陽光下。

    山間古道,綠樹掩映。

      而徒步近1個小時,趟過一條“之”字形的小路,進入關口片區,道路豁然開闊起來。泥巴路寬2米有余,路中間,一排樹枝肆意伸展,撐出一頂蔭庇的綠傘。樹枝右側,綠色植物在泥土地上“爬出”。

      見此景,萬嬌大叫起來,“這是條開辟過的路!”

      付玉章平淡地應道:“是啊,村民們都從這,爬上山去摘藥換錢。”

      “常有人走嗎?”萬嬌追問。

      “不常,不過,老人說,以前,這是條茶馬古道。”付玉章并沒發現,這里有什么異樣。

      萬嬌停下腳步,仔細觀察起來。她發現,道路右側的山體是直角,并據此認為,道路是人工開鑿的,因為自然踏出的道路,不會有如此分明的棱角。她還認為,道路應是集體之作,因為在古代,零星的村民是沒有生產力的。

      走到樹邊,萬嬌觀察發現,樹木應有20年的生命。據此,她推斷,道路在30年前就已經廢棄,隨后,樹枝自然生長起來。

      接下來的路途中,萬嬌瞧見了一堆石頭,蹲下來。付玉章不解,“不就是一堆石頭嗎?”

      “不是簡單的石頭。”萬嬌說,這些石頭是一塊塊壘起來的,是一處曾經的建筑基礎。

      繼續行走,萬嬌還看到了一段道路中,幾塊木頭掩在土里。她認為,這表明道路曾經有人維護過。

      萬嬌基本認定,這是一條古蜀道。2米寬的道路,容得下3匹馬通過,大伙打趣說,這可謂古代的“高速路”。

      考證年代,萬嬌認為,雖然茂縣的多個遺址可追溯到石器時代,那時的先民并沒有能力開鑿這樣的大道,只有當居民們擁有了冶制金屬的能力時,才可能拓出這條道。萬嬌表示,她還將做進一步考證這條古蜀道的年份。

      萬嬌說,在數千年前,當時的森林比現在茂密,居民要是走偏了道路,很有可能會在森林里迷失。所以,當時的人們總會沿著山脊,或者順著河谷,開辟出一條道路。而在古時,修筑一條路,是個巨大的工程。于是,修路人往往會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可惜的是,當天,萬嬌并沒有發現石碑。

      聲音

      村民回憶:這條古蜀道,我走過兩次

      考古人員眼里的這條古蜀道,63歲的付玉章稱自己路過多次,也“正兒八經地走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2003年,兩個地質勘查員找到他,邀請他帶路,進山探礦。于是,他背上干糧,帶著他們,翻過高川糧子山,花了兩天半,走到四大齋坪。到達目的地后,勘查員開始了兩個月的普查,他也從旁幫襯著。餐飲不便,付玉章跟著“吃了40碗方便面”。

      后來,在2014年,他約著四五個村民,想要遛遛,便帶著帳篷,走了兩天,抵達茶山村。住了一周,再返回清平寨。

      走山路,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看過一兩百米的懸崖,住過兩個月的帳篷。付玉章說,這輩子吃過的干糧,可以堆成一家超市了。

      翻山時,他總是走在最前面。萬嬌感慨:“當地人的體質,和成都平原的還是不一樣。再遙想幾千前年,人們常年行進山谷間,體質應該比現代人好。所以,我們找尋蜀道,不能以我們的感知去判斷,而要還原當時當地。”

      側記

      螞蝗出沒兩人中招

      行走在山路,除了要留意路面隨時打滑,還要提防自然界的“親近”。

      穿梭樹林間,一只指甲長的扁平黑色蟲子,突然爬上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主播的膝蓋,咬得主播直喊疼。“螞蝗!”付玉章立馬掄起太陽帽,使勁一刮,螞蝗便離開了。見狀,萬嬌立即從背包里拿出醫藥包,做了消毒處理。

      付玉章認為,螞蝗挑中主播,是“她穿了破洞牛仔褲”的緣故。而考古人員小高,雖然穿上了沖鋒衣,綁上了護膝,還是沒能避免螞蝗的“親近”。而且一路上,她并沒感覺到不舒服。直到晚上9點時,她準備洗漱時,才發現腳已經出了血。通過電話,付玉章指導起來,“一定是有螞蝗叮過,快,把血擠出來!”

      見接連兩人中了“螞蝗招”,付玉章傳授起穿山竅門:穿起長襪子,把褲管扎緊,頂上太陽帽,帶著鋤頭,“就啥都不怕了”。

      提醒

      視頻直擊 龍門山脈考古探險

      今日將在封面新聞獨家播放

      不同于考古挖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曾這樣形容考古探險:“比一般的考古多一份驚險刺激,比一般的探險多一份嚴肅和厚重。”

      6月5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獨家親歷了這次“古蜀文明早期遺址調查-穿越龍門山脈”考古行動,攀援途中,拍攝下短視頻。今日,視頻將在封面新聞獨家播放,請下載封面新聞APP收看節目。

    ?

    ?

    相關鏈接:

    廣州增城區考古發現先秦時期遺址
    長安街東延擬為考古遺址讓路 遺址區將分區挖掘
    考古專家在河北行唐故郡墓地獲重要發現
    “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會”海口舉行 開展水下文化資源調查

    ?

    相關鏈接:
    “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會”海口舉行 開展水下文化資源調查
    考古專家在河北行唐故郡墓地獲重要發現
    長安街東延擬為考古遺址讓路 遺址區將分區挖掘
    廣州增城區考古發現先秦時期遺址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毛玉婷] [編輯:胡愷睿]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特黄熟妇丰满人妻无码| 国产孕妇孕交一级毛片|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嫩草影院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机热re这里只有精品15|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免费少妇荡乳情欲视频| 老师的奶好大摸着好爽|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插插无码视频大全不卡网站|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 被猛男cao尿了| 国产精品喷水在线观看| babes性欧美高清| 好猛好深好爽好硬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日韩系列第一页|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狠狠色欧美亚洲综合色黑a| 国产h在线播放| 色狠狠一区二区|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久|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丝袜捆绑调教视频免费区|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日韩生活片| 九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97| 欧美交性又色又爽又黄|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欧美色图校园春色|